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指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這五個方面的總要求中,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虛功實做,不斷繁榮興盛農村文化,高質量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高質量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是應對農村文化建設新情況的現實需要。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歷史性進步。但與此同時,隨著城鄉要素流動的較快,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農村的社會結構、農民的精神世界均發生了深刻變革。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一些地方的農村亂建廟宇、濫塑宗教造像的形象死灰復燃,而與此形成對照的是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文化服務吸引力不強;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的問題讓人們陷入既怨聲載道又身不由己的無賴之中,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勤儉節約、尊老愛幼、重義輕利等中華優化傳統美德逐漸淡出。雖然通過發展產業和外出務工等方式讓一些農村和農民富裕起來了,但市場交易規則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鄉土社會原有的交往規則造成了極大的沖擊,而新的交往規則卻又沒有建立起來。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時代,農村的文化風貌、農民的精神世界正處于重建的歷史關口,高質量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是重建鄉村文化和農民精神世界的客觀需要。
高質量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選擇。鄉村振興是包括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在內的全面振興,必須注重協同性和關聯性,堅持整體部署,協調推進。在落實鄉村振興五個方面的總要求中,鄉風文明建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產業興旺離不開鄉風文明做支撐。相對于產業發展而言,鄉風文明是鄉村的軟實力,是吸引要素資源到鄉村發展產業的重要因素。無論是從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來看,還是從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來看,鄉風文明建設上不去,產業興旺是難以實現的。其次,生態宜居離不開鄉風文明做依托。山清水秀固然是生態宜居的重要條件,但如果沒有鄉風文明做依托,單純的自然生境難以讓人內心安寧,鄉村不可能成為宜居之地。再次,治理有效離不開鄉風文明做基礎。鄉風文明既是治理有效的重要體現,也是鄉村治理的重要資源。在新時代的鄉村治理中,堅持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結合,本質上是以鄉風文明建設為基礎的“善治”。最后,生活富裕離不開鄉風文明做后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越來越寬廣、要求越來越高。生活富裕不僅僅體現在個人和家庭層面,而是體現在更為廣闊的鄉村社區,鄰里之間、村落之間,大家富裕才是真的富裕;也不僅僅體現在物質層面,而是體現在包括鄉風文明新氣象在內的整體生活質量的提高。由此可見,鄉風文明在鄉村振興建設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高質量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選擇。
高質量推進鄉風文明建設要堅持從長計議久久為功。建設鄉風文明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精心謀劃、干在實處。一要強化鄉村文化建設規劃。鄉村振興戰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境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在城鄉融合發展的層面謀劃。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是必然趨勢,一些發展條件較差的村莊是注定要消失的,鄉村的布局和發展要跳出農村建農村,認清城鄉關系的演變趨勢,動態把握鄉村發展。為此,要根據區域發展的實際,為農村人口遷移和集中居住創造條件。強化區域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要將鄉村文化規劃作為重要內容融入到多規合一中或制定單獨的專項規劃,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二要挖掘農耕文明增強文化自信。鄉村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脈。要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使其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要切實增強對農民主體性的尊重和對鄉村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充分發揮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三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要動態把握新時達鄉村農民的文化需求,走進社會轉型階段鄉民的日常生活,通過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引導群眾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在對鄉民日常生活的把握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和保障體系,提供服務效能,構建新時代新型農民的日常文化生活。要支持農村地區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傳承發展,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豐富農民的精神世界。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本文系作者在湖南省社科院舉辦的“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座談會”上的發言,中國鄉村發現網根據錄音整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