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具體表現(xiàn)為一種欠缺。貧困既是欠缺的原因,也是欠缺的結果。但貧困這種欠缺最終的結局是讓存在成為一種異化的存在。
貧困讓貧困者的生產方式成為一種異化形式。在貧困地區(qū),由于勞動的邊際收益十分低下,往往會催生一種個人生產上的懶惰行為。這里懶惰實質是一個人放棄了隨其自身而來的責任,是他不想成為他自己的真正樣子。這種懶惰,正如克爾愷郭爾所說,本質是一種“軟弱的絕望”,是一個人“絕望地不想做他自己”的具體表現(xiàn),是自己對自己生產活動一種絕望的逃離,最終這種逃離達到了否定自身生產行為的目的。這里勞動的邊際收益低下是貧困者產生生產方式異化的主要根源。
貧困讓貧困者的生活方式也成為一種異化形式。比如過度節(jié)儉,本質是想進一步維持生命的存在,但結果導致生命進一步加速折舊,最終讓貧困者自身的存在方式成為自身存在的一種否定。再比如高價婚,本質是想維持婚姻,想通過婚姻獲取收益最大化,但最終結果是讓婚姻的基礎更為脆弱,讓婚姻自身也成為否定自身的形式。貧困為什么會導致生活方式異化?根據經濟學邊際效應遞減原理,由于貧困,讓內在生命存在的邊際價值更低,讓外在物質存在的邊際價值更高,從而導致外在物質的價值高于內在生命的價值,最終外在物質成了最高目的,而內在生命則成為了實現(xiàn)目的的手段。
貧困不僅讓貧困者自身的生產和生活存在成為一種異化的存在,而且對社會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
貧困進一步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貧困既讓自身的生命價值降低,也讓別人的生命價值在自己眼中降低。另外,由于異化,導致貧困者往往具有雙重人格。一方面是柔弱,一方面是殘暴,并且在不同的場景會有不同的人格演出。
貧困也進一步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矛盾。貧困會加劇貧困者通過自然索取財富的動力。有關研究也表明,越貧困的地區(qū)的人們環(huán)保意識越淡薄,進行環(huán)境保護的難度越大。
貧困對經濟增長也十分不利。來自貧困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必然是十分有限的。有關研究表明,基尼系數每降低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可提高0.2個百分點。另外,由于需求檔次低,貧困也不利于經濟結構優(yōu)化升級。
貧困也容易滋生腐敗行為。貧困所誘致的人格更多是一種物質偏好型人格,一旦這種人格掌握權力,必然更容易為外界利益所誘惑,在 制度防范不嚴密的情況下,往往也更容易成為腐敗分子。最終導致貧困地區(qū)腐敗與貧困互相助推。一方面,貧困助推腐敗;另一方面,腐敗讓貧困地區(qū)脫貧更難、效率更低。這種情況也被有關研究所證實。
擺脫貧困,實現(xiàn)精準扶貧,意義重大。第一,要努力提高貧困地區(qū)的邊際勞動收益,讓貧困地區(qū)的勞動者真正有存在的價值感,讓生命有珍貴感。一是要進一步加大技術投入;二是要進一步加大制度投入。由于腐敗等眾多因素影響和制約,貧困地區(qū)對資金的利用效率往往有限,所以國家對貧困地區(qū)的援助應更多體現(xiàn)在技術和制度上,而非資金上。國家應動員廣大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多到貧困地區(qū)進行調研,多了解貧困地區(qū)的技術需求,并進行對口援助。另外,國家應大力幫助貧困地區(qū)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建設,包括生產制度的合作化建設等。大力推進貧困地區(qū)生產的合作化建設,是提高貧困地區(qū)勞動邊際收益的有效途徑。因為合作可以充分體現(xiàn)分工效益和規(guī)模經濟效益。另外,貧困地區(qū)也多是缺乏經濟合作地區(qū)。第二,要努力改造貧困地區(qū)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比如高價婚之類的習俗,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禁止。第三,要大力發(fā)展教育。教育是隔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手段。第四,也要加大對貧困地區(qū)進行精神扶貧的力度。要大力建設貧困地區(qū)的精神文明。第五,對貧困群體也要多進行心理疏導,多進行心理扶貧。
作者系甘肅省委黨校教授
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xiàn)網轉自:作者的新浪博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