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如果條件和能力允許的話,農村的年輕人幾乎無一例外地要向城市進發。然而,與上一輩的農村人相比,他們到城里掙錢的意愿已經下降——因為,在一些地方、一些產業上,農村掙的錢并不比城里少,消費卻要比城里低得多;他們到城里去主要是體驗那里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目前的情況下,能進城的人并不一定都能在城里真正落戶,新生代農民工最大的悲劇是,他們是城市化的農村人,在城鄉之間無奈地徘徊,戶口、就業、收入、住房、子女就學,等等,完全可以讓一個農村來的年輕人望城興嘆。于是,那些已經過了中年的城市農村人,將希望寄托于已經在城市生活和上學的孩子們身上,祝愿他們可以在城市最終的棲居,而更多的農村人依舊在難以屬于他們的城市艱難地守望,有些年齡大的只好返回農村。
不過,也有例外,一些年輕人在城市闖蕩之后又回到了農村,回到了他們曾經苦苦想著離開的家鄉。這種情況大概有以下幾種,常見的是成家立業之后,返回家鄉就近的縣城,女方一般就要在農村留守,或一起在縣城或集鎮打拼;再下來的情形是,家鄉的經濟社會逐漸發展起來,回到家鄉既能照顧家里,也有不錯的發展機會;再有的,真是厭倦了城市的生活,想回到農村過一下清靜安逸的生活;還有的,攜帶著在外掙下的錢和闖蕩的經驗,回到家鄉創業了,為改變祖祖輩輩的落后面貌在努力。
到底有多少農村的年輕人愿意重回農村,這與年齡有絕對關系。看了幾篇新生代農民工的調查,這些多數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想返回家鄉的不過百分之五六;但整個城市農民工的調查,在城市想安家的不足40%,多數的農民工根本沒有想過城市會成為自己的家,他們最終還是要回去的。
那么山區的年輕人為什么選擇回來?從在山區的走訪看,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有兩個:一是個人的發展機會,二是適宜的人居環境。
關于個人的發展機會。隨著農業現代技術和農業機械化的推廣,農村釋放出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在此情況下,當年輕人義無反顧地走向城鎮時,我們不要問年輕人為什么要進城,而要問為什么農村留不住年輕人。但隨著農村與城市經濟的一體化進程加快,農村的就業機會也在日益增多,像以農產品加工、商品流通、休閑農業為代表的二三產業加速發展,讓農村容納勞動力的空間不斷擴大。特別是是互聯網及電商的到來,讓廣大青年有了體面的用武之地,全國從事農村電商的人已經快有三千萬,中間絕大多數是年輕人。即使傳統的農業,在向現代農業的規模化、科技化、標準化過程邁進時,年輕人也在成為主角。在山區看到,一些年輕人回來的機會確實在增多,讓傳統的農產品通過加工儲藏商品化,年輕人率先做了起來;讓傳統的農產品生產方式改變,也是年輕人在大膽嘗試;還有農村集鎮的服務業,年輕人把自己打工換來的積累和城市學來的經驗用上,往往有新的氣象,能打開局面。
關于適宜的人居環境。在城里住久了的人,都忍不住時不時地往農村跑,便催生了今天鄉村旅游的火爆。從發達國家走過的歷程看,人們在城鄉之間的流動路徑一般為:進城、在城市中心的公寓聚焦、在城郊建造自己的舒心家園、到鄉村建設自己的別墅。盡管城市是人類文明的象征,但城市的缺陷也是明顯的,水泥與鋼鐵的基本構造讓人壓抑、擁擠的環境讓人感到局促、單調的生活讓人乏味。相對于農村社會來講,大量農民進城是一種必然,當城市化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有人從城里再回到農村,且不是目前的鄉村旅游那樣的到農村體驗一下,這需要農村的基礎設施與人居環境的現代化改造,絕不是一味的傳統,但不能變的是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如果仔細比較,山區的田園風光要好于平原,那種有山有水的感覺肯定比平原更讓人舒心。盡管有些人想一輩子走出山區并且不想再回來,有些想年齡大了再回來,但總不排除一些山里的年輕人提前厭倦了城里的生活,想回到農村,這是一般平原農村年輕人少見的現象。所以,一旦過去阻礙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通、信息等條件改善,山區的年輕人未嘗不覺得山里并不比城里差,他們便回來了。
山區年輕人出現返回的現象啟示著我們,城鎮化的大趨勢雖然不可逆轉,但城鄉之間的要素已經開始互相流動,特別是那些在城里打拼過,有了經驗和技能還有一些資本,再回到農村的年輕人,注定會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為傳統的農村現代化帶來一系列改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