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農村改革打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槍,從此大地換新顏。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農村又一次站在了改革最前沿。筆者春節回鄉調研了湘中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山區小鎮K村(自然村),小鎮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有山有水,2017年還入選該市高速公路沿線特色小鎮建設試點。K村毗鄰鎮中心,現有村民不足800人,人均土地面積不到半畝,土地基本荒蕪,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為主。
鄉村發展成就前所未有
一直以來,閉塞、貧窮、落后、臟亂差是人們對農村根深蒂固的印象。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99.7%的戶所在自然村均已通公路、通電、通電話,自來水、寬帶網絡等便利的生活設施也已進入農村,一座座兩層小樓拔地而起,脫貧攻堅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取得了千年來未有之成就。
以K村為例,老舊房子基本被洋氣的二三層小樓取代,村民居住條件大幅改善,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選擇返鄉蓋小別墅。對于貧困戶來說,通過政府的異地搬遷項目,也都住進了鎮上的安居房。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都以成為生活標配,村里小汽車擁有量也逐年快速增加,條件稍微好點的村民都買了車,價格從幾萬到十幾萬不等。通過政府補貼和村民集資,村級道路基本全部硬化,并實現戶戶通,今年春節期間,為緩解現有道路交通壓力,村里又在集資,準備再新修一條與外界相連的公路。以前去縣城需要坐2個半小時車,現在從村里到高速公路入口只需5分鐘,到縣城20分鐘,到高鐵站也僅需40分鐘。光纖網絡到村、自來水基本到戶、手機4G信號全覆蓋。退耕還林以來,山上灌木叢生,野豬、野雞、野兔等又開始重新出現。在跟村里人聊鄉村振興戰略的時候,他們認為,現在鄉村發展已經很好了,吃的好穿的暖,過著百年來從未有過的好生活,難以想象未來農村生活還能怎么好。
迷失的鄉土社會
“生于斯,死于斯”的落葉歸根思想給鄉土社會創造了一個親密的群體。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化思維不斷重構鄉村,讓原有的鄉土社會在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中逐漸迷失,涌現出很多新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重視、不解決,就會影響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成色。
一是精神文化缺失,思想認識有退步。隨著原有的鄉土文化的不斷解構,加上農村文化匱乏,新的認知難以形成,村民精神世界還未充實。雖然村民的物質生活進入到了現代社會,但精神生活卻停留在農業社會。以前的鄉村民俗正在喪失,給金錢至上、攀比心理、黃賭毒等不良思想和做法提供的繁殖沃土。村民之間攀比成風,過去比生兒子的多少,所謂多子多福。現在比車子、比房子,等等。人情禮金也日益成為村民的負擔,有的支出甚至占家庭支出一半以上。過去辦新婚酒席,現在二婚、三婚都辦酒席,芝麻小事都恨不得辦一場酒席。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深入,針對貧困戶的補貼越來越多,貧困村與非貧困村之間、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逐漸出現了新的不平衡,出現了大家搶當貧困戶、不愿脫帽、甚至羨慕貧困戶的現象。
二是基層組織渙散,干群之間不信任。人民公社解體后,國家權力逐漸從鄉村社會退出,鄉村基層組織也隨即解體。鄉村逐漸成為家族勢力或黑惡勢力的舞臺,有的村“兩委”甚至本身就是鄉村不穩定的主要因素,“微”腐敗無處不在,普通村民逐漸游離于組織集體之外,使得村民對村干部和鄉鎮干部極不信任。筆者跟村里一個老者聊農村養老金的事,他說現在在農村滿60歲,每月就能領取85塊錢,接下來順口就說,肯定被村干部貪污了一部分,然后才說黨和國家的政策好,這些錢對喪失勞動力的老人來說,就是雪中送炭,年底拿著這1000多塊錢能過一個熱熱鬧鬧的年。在聊各類補貼時,掛在村民嘴上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被村里、鄉鎮里的干部貪污了”。農民普遍對黨和國家心存感激,熱愛習近平總書記,堅定不移擁護黨的領導,但是對基層干部和村干部則表現出了極大不信任,以及對抗心態。
三是集體經濟薄弱,公共建設舉步維艱。K村集體經濟非常薄弱,一個山頭的經營權流轉,每年流轉收入2500元,流轉30年。一個老茶廠以20000元價格出售給了非農戶口的本地人蓋了房子。僅有的這點收入根本無力承擔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護,甚至有的村民為了自我利益最大化,還有意無意去破壞或占有集體資產。生活垃圾隨地亂扔,生活污水、畜禽糞便直接排放到小溪里,村級道路兩邊亂圍亂建。村里的兩條小溪,全部都是各種垃圾,一到夏天就臭氣沖天,但村里沒有錢,也沒有人牽頭去維護,大家都視而不見。村級道路兩邊被新蓋的房子包裹的嚴嚴實實,把倒車的地方都給占用,一到過年過節,村里就堵車。
四是耕地撂荒嚴重,農田用來蓋新房。由于種地收益太低,村里的青壯勞動力過完年都會陸續返城務工,把老人和小孩放在家中。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二胎政策的落地實施,對農村影響不大),農村空心化越來越明顯,“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比較嚴重。在K村,絕大部分土地都已經撂荒了,年輕人沒有一個人愿意在家種地。要種也就是老人們種一點蔬菜自給。更嚴重的問題是,隨著村子交通越來越方便,年輕人逐漸放棄在鎮上和縣城買房的想法,在家里占用農田蓋新房。一幢幢洋氣的小樓從農田上拔地而起。由于村里田地都是梯田,很難實現適度規模種植,因此,土地流轉在村子幾乎無法實施,因此土地確權登記也未開展,村民對“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的政策大禮包也無感。
加強農村基層組織是重構鄉土社會的關鍵
鄉村要振興,不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以K村為例,要讓迷失的鄉土社會形成新的價值體系,在堅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基礎上,筆者認為還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育新鄉賢,發揮村干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大力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為重構鄉村價值和道德體系夯實基礎。
一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嚴厲打擊農村黑惡勢力,著力引導農村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加大鄉村“微”腐敗懲處力度。通過基礎黨組織建設,把村民組織起來,形成建設、管理和服務合力,重塑干群關系。
二要把村干部培育成新鄉賢。在K所在的行政村,村干部逐漸全職化。現在村主任民主選舉產生,卻逐漸成為基層政府的“腿”,而不是農民的“頭”。筆者認為,村干部應該是鄉村振興的“領頭雁”,是新鄉賢,就要保證村干部真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村里有威望,能帶來村民共同發展、共同致富。
三要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村集體收入是發展農村公益事業、減輕農民負擔的有效途徑,也可增加村“兩委”組織領導能力。因此,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把握特色小鎮建設的難得機遇,充分開發利用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山林等自然資源,創辦集體經濟實體,探索集體經濟多種發展途徑,充分利用地理區位、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之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三農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