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小農戶分化轉型路徑探索
十九大報告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近年來,我省把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銜接水平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以促進小農戶分化轉型為主線,大力引導小農戶差異化發展,在拓展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方面挖掘潛力,并在集體權益不弱化的前提下,推動社會化服務供給、惠農政策向小農戶傾斜,積極構建支持小農戶對接現代農業的體制機制,著力提高小農戶對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參與度、分享度、滿意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共同分享農村改革發展成果。
一、小農再認識
1、現代小農戶的現狀。小農經營作為江蘇比較普遍的農耕方式,并沒有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而發生變化,現階段小農戶依然占有較大比重,廣大農村一家一戶的生產生活習慣沒有根本改變,戶均10畝以下的分散經營比重大,戶均經營面積不足4畝。隨著青壯年的外出就學、轉移就業等因素,小農戶家庭勞動力配置維系了“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模式,從事農業生產以沒有市場機會的農村留守老人和婦女構成的“3860部隊”為主,據統計,目前江蘇農業勞動力平均年齡57歲,其中60歲以上占比57.6%,兼業農民總數超過60%,普遍進行小規模分散經營。
2、現代小農戶的理性。長久以來小農戶家庭生計以主糧種植與副業為兩幅拐杖的兼業形式維持著家庭經營的穩定,通過“高度自我開發”與“過密化”的機制維持著小農的競爭力。筆者調查發現,由小農發展形成的小微家庭農場能夠同時依賴兩種收入(務農和打工)自我維持、支撐其家庭生產,無論是農業+副業,還是非農業+農業組合,展示出規模化雇工農場所不具備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其穩定性造就了其長期存在的社會現實。
3、現代小農戶的無奈。由于小農戶無法擔當農業現代化的歷史重任的認知,在資本下鄉、政府推動土地流轉的趨勢下,缺乏組織性、缺乏要素供給的小農戶的生產空間,甚至是生存空間都在被擠壓,不少地區出現“既當地主又當長工”的小農戶。不是所有或者說大部分小農戶都通過農業生產來致富,但農業生產是其收入的基本保障,也是其就業的基本補充。一味地“去小農化”,可能會導致農民工無法回流,失去了“大不了回家種地”的退路。
二、小農戶分化轉型必要性
1、避免農村內部貧富差距拉大。隨著對三農的重視,各項惠農政策的有效實施,城鄉收入比在逐年縮小,但隨著工商資本的市場化逐利本性和運行邏輯,以及政策扶持受益對象多為大戶,不少地區出現親資本大戶,忽視甚至排擠小農戶的現象,農村內部的發展不平衡在逐漸擴大,有形成農村內部二元結構的趨勢。對小農戶的再造升級不僅為他們提供價值實現的載體,還能避免在農村內部形成新的階層,減少貧富差距,這也是農業領域打好脫貧攻堅戰的應盡之責。
2、有助于農村穩定和諧。小農戶用自主創造力和生存智慧為中國小農經濟制造了韌性,自給自足的模式為長久以來的農村穩定做出了隱性貢獻。但發展的局限性使大多數小農還停留在溫飽的邊緣,經不起生產上或生活上的風險。引導小農戶分化轉型,提升小農家庭經營競爭力和生命力,支持小農戶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改善自己的生活,活出生活的自信,這應該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對農村經濟與社會穩定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3、減少阻礙綠色農業發展的隱患。現實中存在部分小農戶生態環境意識淡薄的現象,在生產上更多考慮收入的增加、生產經營過程的便捷。農業綠色發展所需要的技術、資金、人才等,對小農戶來說依然門檻較高。通過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銜接,創新連接路徑,讓農業綠色發展融入農業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帶動小農戶進入綠色農業大循環圈。
三、他山之石
韓國及我國臺灣地區,自古以來地狹人眾,農村土地關系緊張,都有農民小塊土地經營和精細耕作的傳統,戶均可耕地面積都在1公頃左右,可稱之為小農戶。臺灣地區的農會和韓國的農協與小農生產發生緊密的聯系,其多功能性幾乎囊括了農民與外界的經濟往來,政府通過對農會或農協的監管,從而對小農經濟活動進行總體性監督、管理、支配。向小農戶提供生產性信貸和科學技術服務,是政府維護和扶持小農經營的一個重要層面,不管是實行“計劃性自由經濟”的臺灣地區或是“指導下的資本主義”的韓國,推廣農業科學技術都有兩個特點,一是科研與推廣的組織系統比較完整,二是主要致力于引進、開發和推廣“規模中立性”的、不受土地面積大小限制的現代生產技術,以適應小農的需要。
四、轉型路徑
1、差異化培育發展。江蘇根據各地小農的發展情況不一,主要有三種轉型方式,一是由“小”漸“強”型,對有一定的原始積累和農業經營意愿的小農戶,引導其通過土地流轉、開展創新創業等形式,創辦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接轉入現代高效種養業;二是抱團發展型,培育發展一批彼此間合作或聯合的農戶,引導小農戶參加和領辦農民合作社,支持農民合作社通過開展統一服務促進小農戶應用先進品種技術,通過代儲代銷等多種形式帶動小農戶抱團轉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三是產業帶動型,培育發展一批農業產業化帶動下的農戶,支持主產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引導推動農業龍頭企業與小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關系,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方式,帶動農民分享農業產業鏈增值收益。這三種形式可以獨立運行也可并駕齊驅。
2、產業鏈功能拓展。專業化的農業生產排擠了進行多樣化經營的小農戶,這使多功能的小規模經營所具有的多樣化優勢逐漸喪失。種植兼養殖的小農,不僅能滿足自家需求,還可為區域農產品市場提供豐富的農產品。在區域農產品多樣化方面挖掘小農生產經營空間,構建小型區域農產品市場,在滿足市場上農產品豐富多樣性同時,讓小農民直接獲得銷售環節收益。立足小農戶生產的特點和需要,統籌兼顧制定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為小農戶參與一二三產業融合和拓展農業功能留出空間。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富民,強化農業產業對脫貧攻堅的基礎作用,帶動更多低收入農戶分享產業發展成果。
3、適度規模經營主導。小農戶很難演化為大規模經營主體,圍繞解決小農戶生產經營面臨的土地細碎化、科技應用水平低、務農效益低等問題,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升小農戶生產經營適度規模水平。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規范土地流轉、經營權入股、互換并地等行為,提升農村土地等資源要素的供給水平,為小農戶擴大生產規模、發展土地集中型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
4、社會化服務供給擴面提質。耕種“一畝三分地”細碎化土地的小農很難在市場上獲得農業機械服務,過去服務千家萬戶小農的社會服務體系的服務對象變成了少數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農業科技體系,把小農戶納入到農業鄉土人才特長挖掘計劃,鼓勵農技人員深入到小農戶開展服務,指導科技示范戶結對幫扶小農戶,引導小農戶采用安全、綠色、高效的種養技術。以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試點、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健全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水平,為小農戶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全環節的社會化服務。
5、集體權益不弱化。完善農村產權體系,嚴格保護小農戶對承包土地的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深化農村社區股份合作改革,賦予小農戶“股東”身份,確保小農戶的各類資產具備保值增值功能。提高農村產權交易市場覆蓋程度,賦予小農戶交易主體資格。認真執行并大力宣傳《江蘇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加快提升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化、民主化、信息化水平,確保小農戶的集體權益不被弱化。
6、惠農政策補短板。把小農戶作為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重點服務群體,加快提高小農戶農業生產經營能力。依托縣級農廣校,采取送教下鄉、半農半讀形式,開展農民中等學歷教育。積極鼓勵、推廣定向委托培養,通過全日制大中專農科學歷教育。在農業生產環節鼓勵普惠制政策,推動財政、金融、信貸、保險等支農政策更多惠及有志于從事農業生產、具有農業情懷的小農戶。同時,將帶動一定數量小農戶作為新型經營主體申報各級財政支農項目必要條件,補齊小農戶在人才、技術、資金、設備等方面的短板,實現節本增效轉型升級。
(作者單位:江蘇省農業委員會農經處)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