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金祥:走好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 作者:劉金祥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8-01 錄入:王惠敏 ]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文化無疑是先導和引領。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鄉村文化作為一種植根于鄉村生活、迥異于城市文化的傳統文化形態,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強烈人文色彩,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讓每個鄉民真切地體會到“根脈”,切實地尋找到鄉愁。只有全面繁榮興盛鄉村文化,才能重塑和再造新的鄉村社會和鄉村理想,才能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精神引擎。

1.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精神母體

中華傳統文化是以鄉土社會為依托、以農業經濟為根基的鄉村文化,鄉村文化不僅代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主脈,而且成為鄉村振興的精神母體。

一是鄉村文化是鄉民的精神原鄉。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指出,這里講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鄉”指的是一種基于地緣和血緣的范圍,“土”則表示鄉村社會形態賴以維持延續的生存方式,這種立足于土地、植根于地緣和血緣的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有著“和而不同”的人文風貌與倫理規范。千百年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廣大農民在鄉村辛勤勞作實踐中培積了諸多文化因子。如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等。迄今為止,我國許多地區的鄉村之所以還保持著古樸雅致的鄉韻、淳樸清幽的鄉風,與其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的滋養與浸潤密不可分。可以說,鄉村文化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起源,也是廣大農民的情感皈依和精神故園。無論社會如何演變、時代如何遷變,也不管鄉民何時離鄉、去家多遠、棲居何處,鄉村永遠是人們抹不掉的記憶和牽掛,鄉村文化始終是人們揮之不去的濃濃鄉愁。

二是鄉村文化是鄉民的心靈寓所。鄉村文化是由價值取向、道德尺度、情感歸宿、生民心理、風俗習慣、是非標準、行為方式等組成的精神規范,表現為民俗民風、契約章法和信條準則等,其以耳濡目染、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等方式熏陶、教化著鄉民,是鄉村社會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與工業化快速發展相比較,恬淡悠慢的農業文明往往給國人一種閑適安逸溫穩的感覺;相對于城市化的狂亂、躁動、駁雜與多變,鄉村則蘊含更多清緩、幽靜、詩意與溫情,它承載著親切鄉音、濃郁鄉韻、深摯鄉情,以及古樸的生活、恒久的價值和不老的傳統。在城市化迅疾推進的當下,鄉村短時間內的大量消失并不代表鄉村文化的立即消亡,相反,鄉村變得更加稀缺更加珍貴,在人們的記憶里和夢幻中,鄉村依然是安泰祥和、恬淡自足的象征,仍舊是流連忘返、魂牽夢系的地方,回歸故里、榮歸桑梓依然為鄉民的現實期許和人生理想,從這個意義上講,鄉村文化是當下國人心向往之的心靈寓所。

 2.鄉村文化式微的現實因由

文化是鄉村的根,根深才能葉茂。改革開放40年來,盡管我國農村面貌發生滄海桑田般的變化,但鄉村文化由于受多種外在因素強烈沖擊,其根基越來越羸弱、種類越來越稀少、底蘊越來越淺薄,其作為鄉民精神家園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一是新型城鎮化的沖擊。在全球化進程中,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已經或正在經歷鄉村城市化過程。伴隨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農村村莊數量逐年減少,承負鄉愁的載體正在流失。城鎮化使眾多歷史悠久的古村落淡出人們視野,即便一些村莊猶存尚在,也早已千瘡百孔、今不如昨。

二是外來文化的侵蝕。當今時代是一個多元文化并存共榮的時代,不同文化之間既有交流和交匯,也有排斥和抵牾。作為長期滋養中國農民的鄉村文化,在與城市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相互碰撞沖突中,逐漸被邊緣化乃至荒漠化。比如一些農村地區的官員為了發展旅游休閑產業,將鄉村文化置于經濟建設的從屬地位,大肆開發民居建筑群落、寺院祠堂、廊橋樓閣、書院官廳,致使許多優質鄉村文化資源被破壞被拋棄,或者在鄉村建筑風格上熱衷于復制城市模式,致使千村一面,毫無特色與個性。這些行為打破了鄉村社會固有的生產方式,破壞了鄉村代代因襲的社會秩序,終結了鄉村特有的精神生態,導致鄉村傳統文化逐漸褪色和不斷消亡。

三是文化傳承的內在斷裂。傳承性是包括鄉村文化在內的所有文化的基本屬性,近年來,伴隨我國社會結構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眾多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謀生,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日趨增多,很多村落出現了“空心化”現象,鄉村文化傳承的社會基礎開始動搖。

3.振興鄉村文化的發展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題,究其根本是一場復興鄉村傳統文化、再造新時代鄉村文化的文化運動,無論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還是解決“三農”問題,都必須加快重建鄉村文化。

一是堅定鄉村文化自信。鄉村文化興盛既是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志。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相互疊加、互相更替的重要歷史階段,在這一歷史階段復興鄉村文化、發揮鄉村文化對鄉村振興的人文功效,既是我國今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標尺。所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堅定鄉村文化自信,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鄉村文化價值,大力釋放鄉村文化的時代功能,努力提振全社會對鄉村文化的信心和信念。

二是在傳承基礎上進行創新。鄉村文化是一個開放系統和開敞空間,只有堅持地域特色、民族風格與外來文化同構并置,才能將鄉村文化的物質形態與精神氣質有機融合起來。那些似景如畫的自然風貌、穿村而過的潺潺溪流、夕陽西下的裊裊炊煙、肅穆幽靜的祠堂廟宇、風骨猶存的廊橋書院,大都刻滿了鄉村文化的印記,承載著遠方游子的牽掛,對這些新時代的鄉村文化,無論是以物質形態呈現的亭臺樓閣、路橋圍屋、民宅民居,還是以非物質形態呈現的歌舞說唱、鄉規民約、家風家訓、民風民俗、傳統工藝、戲曲廟會等,農村各級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都應充分汲取文化精華與養分,有機地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中。同時,要根據新時代農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對鄉村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對鄉村文化各種形態樣式進行大力傳承和積極創新,使鄉村文化在涵養鄉風文明、培育新型村民過程中發揮應有作用。

三是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由于受教育水平、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影響,一些農村的村民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特別是近年來少數農村地區宗教發展過熱、信教群眾發展過快且呈低齡化趨勢。因此,在鄉村文化建設中,要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積極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和宗教觀,使村民逐漸接受新思想新觀念。要通過開展鄉村素質教育,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村民科學素養,促進他們確立現代生活理念和科學生活方式。要制訂鄉俗民規,破除封建陋習,弘揚傳統美德,選樹鄉紳鄉賢,深入挖掘鄉村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風尚。

作者系哈爾濱市人大農林委副主任委員、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政北方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久综合香蕉尹人综合网 | 亚洲再在线观看中文字幕精品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在%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国产制服日本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