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世界各國都在為消除極端貧困而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某些特定地區,極端貧困現象依然存在,消除貧困工作任重道遠。為此,世界銀行發布報告《2018貧困與共享繁榮:拼出貧困的拼圖》,旨在通過引入新的衡量標準,幫助各國更好地定位貧困人口。
重新審視減貧目標
世界銀行用于判定貧困人口的標準是,每人每日的生活費低于1.9美元。統計數據顯示,1990—2015年,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口擺脫了極端貧困。1990年,全球約有36%的人口每人每日的生活費低于1.9美元。2015年,該比例已降至10%。世界銀行制定的2020年將全球貧困率降低到9%的中期目標有望提前完成。
該報告提出,全球貧困率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亞洲經濟的迅猛發展。然而,隨著全球貧困現象的減少,貧困率降低的速度也開始放緩。這一趨勢若持續下去,會影響到2030年消除極端貧困目標的最終實現。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貧困人口一直在增加。2015年,該地區極端貧困人口的數量是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
世界銀行貧困與公平發展全球實踐局高級局長卡羅萊納·桑切斯-巴拉摩(Carolina Sánchez-Páramo)表示,盡管全球消除極端貧困工作成就卓著,但同時也面臨嚴峻形勢。我們要重新審視非洲地區,重視對人力資源的投資,通過提高貧困人口的生產能力,確保經濟的包容性增長。
運用多重標準衡量貧困
除每人每日生活費1.9美元這一標準,世界銀行還提出了兩項衡量貧困的標準,即每人每日生活費3.2美元和5.5美元。這兩項標準分別用于衡量中低收入國家與中高收入國家的貧困水平,是對現有全球貧困標準的補充。有數據表明,2015年,世界上超過25%的人口每人每天的生活費低于3.2美元,近半數人不足5.5美元。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衡量人們基本需求的標準也會發生變化。例如,在貧窮國家,人們只需要一些基本的條件即可參與勞動,實現就業。但在較富裕的國家,人們進行工作還需要手機、電腦等現代化設備。對此,世界銀行根據每個國家的消費或收入狀況提出了一項新的標準——社會貧困線,用以衡量人們基本需求的變化。
多角度研究貧困問題
世界銀行專家表示,世界銀行會繼續努力幫助人們擺脫極端貧困。世界各地減少極端貧困的成功案例,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擺脫極端貧困后的人們是否達到了當地社會的基本生活水平。從貨幣角度衡量貧困水平,并不能真實反映人們的基本生活水平。從貨幣標準看,一些人可能并不屬于貧困人口。但如果醫療保障、清潔用水和教育等基本需求無法滿足,他們依然會感受到貧困。因此,世界銀行提出了一種能夠反映多方面、多維度信息的測量方法,用于衡量人們的基本生活水平。測量結果顯示,貧困問題的分布范圍比人們想象得要廣。
傳統的貧困衡量方法只涉及家庭,并未涉及家庭內部的差異。事實上,在同一家庭中,不同成員的貧困狀況也不盡相同。報告指出,衡量個體的貧困狀況,需要考慮資源是如何在家庭成員間進行分配的。有證據表明,在許多國家,婦女和兒童更容易受到貧困的影響。因此,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調查,來獲取家庭內部的貧困狀況,幫助政府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解決婦女兒童貧困問題。報告強調,當前世界上依然存在大量貧困人口,衡量極端貧困的標準也尚待完善,這些都不利于消除極端貧困。因此,我們要開闊視野,充分認識世界各地貧困狀況的復雜性,從多角度研究相關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