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源源不斷地注入人才、資源、項目、制度等“活水”,鄉村振興才能更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實現鄉村振興是我們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完成的戰略任務。加快鄉村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必須持續不斷向鄉村注入更多“活水”。
注入人才“活水”。為鄉村振興注入人才“活水”,既要做好鄉村既有存量人才文章,更要做好有志于鄉村振興的增量人才文章。鄉村既有人才是生長于鄉村、服務于鄉村的本土人才,他們深刻了解鄉村的現狀、理解鄉村的差距,對鄉村擁有深厚的感情,對通過鄉村振興實現鄉村面貌大改變、農民生活水平大提升有著很高的期待,同時他們也擁有鄉村振興所急需的現實理解力和政策執行力。要加強對鄉村既有人才的實用技能和致富能力培訓,將其熟悉鄉村本土的地域優勢轉化為發展鄉村的能力優勢。做好鄉村振興增量人才文章在當前具有更加緊迫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難得的人才供給機遇。
注入資源“活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實現鄉村振興,就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也就是說,與過去城市優先、工業優先的發展政策取向不同,鄉村振興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序列中已經處于優先位置。因此,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產業項目安排等在內的眾多發展資源分配,都要向農村傾斜,實行以城哺鄉、以工哺農,通過“輸血”式的發展政策為農村地區注入更多的經濟和社會資源,夯實農村發展的根基,強化農村“造血”功能,提升農村自我發展和持續發展能力。為鄉村注入資源“活水”要突出“新”字,即以新發展理念為根本遵循,堅持新動能優先,防止城鎮落后產能和重污染項目借鄉村振興之名實現轉移和復活,堅決保護鄉村發展的健康肌體不受各種“城市病”的病毒侵害,使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從而找到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注入項目“活水”。優秀人才和豐富資源的不斷涌入,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僅有一副“好牌”,還難以保證鄉村振興戰略取得最后成功,還需要有好的項目作為有效抓手,使人才和資源優勢充分融合和發酵,生成鄉村振興新的巨大動能。雖然鄉村振興目標重大,意義非凡,但卻不能利害不分、一哄而上,必須小處著眼、細處入手,堅決防止急功近利,盲目上馬一些見效快但質量低、損害大、后果無法估計的“快餐”項目、“夕陽”項目。要以長遠發展的眼光來審視,以全面振興的目標來要求,才能使鄉村振興行穩致遠。為鄉村振興注入的項目必須立足鄉村,服務振興,堅持從資源、區位、歷史和現實條件出發,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文則文,宜閑則閑,堅持生態環保、產業高端、消費綠色、發展持久為標準,大力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等新型農村發展業態,最終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
注入制度“活水”。為鄉村振興注入制度“活水”,就是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統領,深入領會黨中央提出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意義,以鄉村振興為最終目標要求,堅持創新制度供給,打破一切妨礙鄉村振興的制度藩籬和桎梏,用創新的制度吸引和使用人才,用創新的制度激發和調動資源,用創新的制度規劃和引領項目,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項目高效、制度靈活。要重點加強人才、土地、工商、金融、稅務、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創新,確保一切有利于鄉村振興的資源都不會因為不合時宜的制度設計而無法充分施展,確保鄉村振興過程中人心安、事業順,為鄉村振興營造風清氣正、和諧團結、積極進取的社會氛圍,讓所有參與鄉村振興的資源和要素都各得其所,最終迸發和匯聚成實現鄉村振興的巨大洪流。
作者單位:山東社會科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