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空心化治理與社區建設融合研究
摘要:著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理應協同思考農村空心化治理和社區建設問題。當前,二者共同面臨著農村經濟發展遲滯、社會建設受阻、資源浪費嚴重和鄉土文化衰落的困境與挑戰。基于農村發展實際,可以精準識別治理農村空心化和社區建設的融合基石,治理農村空心化可為社區建設提供良好機遇,而開展社區建設也有助于消解農村空心化的不良效應。為此,在推動鄉村振興工作落地進程中,可制定出合并二者工作融合方案。既要整體性設計空心村的社區建設方案,并積極探索適宜的社區建設路徑,也要不斷完善社區治理機制和豐富社區文化體系,助力農村空心化治理工作。
關鍵詞:農村空心化;社區建設;融合基石;融合方案;鄉村振興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建設發展和鄉村治理注入了強大活力。在統籌城鄉發展進程中,雖然我國農村的整體風貌有了較大改觀,但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城鄉差距仍比較懸殊。且在新時代環境下,“三農”問題也有了新的表征和內容。特別是“三農”和“四化”同步、“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和“農民老齡化”的“新三農”問題日益突出[1]。吳太貴等[2]提出農業“劣質化”、農村“空心化”和農村(居)民“豐裕型貧困化”是“新三農”問題,其是原有“三農”問題在新時期的全新表現形式;溫鐵軍等[3]認為,中國進入21世紀已經面對很多新問題和新挑戰,“三農”問題的內涵也亟需重新界定:應該由原來的農業增產、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轉變為農民權益保護、農村可持續穩定與農業生態安全;項繼權[4]則指出在中國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重構農村居民主體、農業生產主體和農民養老主體是事關當前“新三農”問題治理成敗的關鍵性政策舉措。可見上述學者都高度關注農村空心化難題,劉彥隨[5]也長期從地理學角度思考農村空心化問題,并且率先提出了振興鄉村的呼聲。與此同時,農村社區建設也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發展農村社區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載體和途徑,不僅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更是農村基層社會及其管理體制的重建和變革[6]。且新型鄉村社區是鄉村就地城鎮化的關鍵載體,能夠有效服務城鄉一體化和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7]。總之,科學治理農村空心化和加速建設農村社區都已成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為此,協同思考農村空心化治理和社區建設,既符合農村現實發展需求,也可為各級政府提供更加清晰的學理支持。
二、邏輯起點:農村空心化與社區建設梳理
在農村市場化程度提高、農民經濟理性增長以及城鄉差距日益懸殊的綜合影響下,農民離開農村的速度不斷加快,最終導致了農村的經濟空心化、政治空虛化、文化空洞化和人口空心化等綜合性難題,被統稱為農村空心化問題,這也正是當前許多農村發展的真實現狀和巨大挑戰[8]。而借助現代社區管理理念、構建農村社區,為農民提供更加豐富的公共服務,營造更加適宜的人居環境,既可以應對多種空心化難題,也可從長遠上促進農村建設發展。
(一)農村空心化的歷史演進
農村空心化問題是歷史長時間演進的結果,從世界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來看,也是一個國家和社會必須經歷的陣痛和難題[9]。我國農村空心化的歷史演變進程比較清晰,與國家不同時期的發展戰略導向密切相關。其中,農村人口空心化是空心化難題的核心部分。改革開放后,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農民擁有了更加充分的農業生產自主權,農業生產技術也取得了較大進步,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不斷浮現,他們迫切需要新的就業機會。恰逢鄉鎮企業快速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消化了較多的農村勞動力。但隨著市場經濟競爭的日益激烈,多數鄉鎮企業發展遭遇挑戰、效益低下甚至難以為繼,對農民的吸引力不斷下降。與此同時,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開始加速,城市經濟發展體系日漸健全,對勞動力的需求也不斷增多,這些都為農民進城發展提供了較多機會。時至今日,不少農戶家庭已經形成了對外出打工的嚴重路徑依賴。且相對于打工收入來說,務農收益較低、穩定性較差,這也使得許多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甘愿放棄農業生產。而在農民不斷外流的情形下,大量農村土地被拋荒撂荒,大量農村基本公共建設停滯不前,留守群體生活困苦難題日益加劇,以及傳統文化不斷衰落等難題高度凸顯,最終形成了嚴重的農村空心化問題,阻礙著農村建設發展。
(二)農村社區建設的發展脈絡
建設農村社區是化解多種發展障礙,實現農村資源價值最大化,更好地服務農(村)民的過程。農村社區建設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關鍵環節,其在推進農村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現代化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0]。審視我國農村社區建設的發展歷程,可以初步劃分為“基層創新-學界呼吁-政府定位”三個階段。面對資源稀少、服務匱乏的現狀,一些村莊或基層政府嘗試整合資源和完善服務,這一過程就是基層面對現實難題時所進行的創新性嘗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村風貌。其后,基層的創新行動引起了學術界和實務部門的關注,學者們開始思考基層治理的創新問題。實踐證明,通過基層治理單位的適當聯合或分散,有助于解決各種發展難題,并借鑒使用較為先進的社區管理體制和方法,也可以高效推進基層治理工作。而后歷經學術界的研究和推介,農村社區建設進入了學界呼吁階段。同時,政府實務部門也一直關注著農村社區的發展現狀。2015年,國家層面正式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文件,明確了“農村社區是農村社會服務管理的基本單元”地位,充分肯定了農村社區建設對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創新基層治理的重要作用[11]。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加強農村社區治理創新,創新基層管理體制機制,整合優化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職責。”[12]這也再次清晰明確了農村社區的重要治理角色與地位,使得建設農村社區成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選擇。
(三)協同思考:社區建設與空心化治理
建設農村社區和治理農村空心化的目標和路徑比較一致,因而應該協同思考這兩個問題。從發展目標來看,農村社區建設是為了有效改變當前農村公共服務弱化、基層治理體制不清晰等難題,最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工作落地。通過調整優化基層治理單元,采納更加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和辦法,有助于高效指導農村建設發展工作。而治理農村空心化,也正是為了迅速改變農村的衰落現狀,為各方面工作開展創造良好條件,最終服務于鄉村振興工作。再從發展路徑來看,農村社區建設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等方面進行綜合性部署安排,實現各項工作的科學規劃與精準落地。從某種程度上看,農村社區建設要處理好“破”與“建”的關系,既要打破舊體制、舊安排,也要興建新制度與采用創新工作方法,而農村空心化造成的破碎現狀在一定程度上為社區建設創造了推進條件。事實上,治理空心化和推進社區建設的多數工作是相通的,發展路徑也比較相似。協同思考社區建設和農村空心化治理,不僅可以直接合并部分工作,而且也能更加有效地集聚開發農村資源。此外,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治理農村空心化可以作為難題破解部分,農村社區則可成為重要的鄉村建設內容,二者具有較強的邏輯連貫性,理應進行協同思考研究。
三、同質困境:空心化治理與社區建設的挑戰
在全面部署鄉村振興工作之前,必須正確認識農村現狀、科學梳理阻礙農村發展癥結與難題[13],這也是治理農村空心化的前提條件,以及推進社區建設的必然要求。農村現階段遭遇的各種問題與困境,正是空心化治理與社區建設共同遭遇的重大挑戰。在青壯年農民持續外流的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遲滯,社會建設嚴重受阻,同時也導致了土地等發展資源的巨大浪費與閑置,鄉村傳統文化等價值觀內容日漸衰落,這些都嚴重阻礙了鄉村建設發展。
(一)農村經濟發展遲滯
農村經濟發展遲滯、整體疲軟,無法為農村發展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農村經濟主要包括小農經濟和農村集體經濟。在青壯年農民外流的背景下,這兩種經濟形態都遭受了重創,共同導致了農村經濟發展遲滯困境。首先,我國農業生產進入了“內卷化”狀態。雖然糧食產量逐年增加,但是各種農業發展難題卻始終未得到根本性解決。一方面,務農收益低下,農業投入卻不斷提高,尤其是以農藥化肥為代表的農用物資消耗增長迅猛,不僅容易引發食品安全問題,而且還會造成嚴重的土壤污染,直接威脅到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農業生產勞動力短缺問題愈發凸顯,“誰來種地”已經成為整個社會必須思考的難題[14]。老人農業、婦孺農業形態不僅無法保證穩定的勞動力投入,而且也會嚴重損害留守群體的權益。其次,農村集體經濟式微問題也十分凸顯。勞動力高度短缺、物質投入難以為繼,以及人才缺位問題,都已經成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實挑戰。從長遠來看,農村經濟發展遲滯造成的物質基礎薄弱問題,將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農村公共建設和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
(二)農村社會建設受阻
在農村空心化情形下,各項農村社會建設工作比較緩慢且出現了許多新難題,都嚴重干擾了農村發展和社區建設。時下,我國一些農村深陷發展主體短缺與流失困境,且留守群體的素質較弱,這些都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面臨的現實挑戰[15]。其一,青壯年農民不斷外流,農村人口結構發生巨大變動,農村逐漸變成甚至已經成為留守群體的集聚地,出現了許多社會風險問題。如留守老人的養老困難和自殺事件頻發,意味著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日漸失效,農村各級組織都必須思考如何采用新型養老模式;留守婦女除了面臨繁重的家庭生產建設任務外,還極易遭遇婚姻危機;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撫養問題則已經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難題。其二,農村治理人才短缺還引發了基層治理工作的嚴重停擺。一方面,鄉村自治組織陷入了青黃不接、人員老齡化困境,組織整體治理結構有所虛化;另一方面,鄉村“領頭人”的缺位也容易引發基層治理工作的異化,很難實現既定的鄉村治理目標。其三,伴隨農村勞動力的外流,農村資金等發展資源也極易出現伴隨性流失,直接阻斷了公共品提供等大量實質性建設工作,最終影響到正常的農村社會建設。
(三)資源浪費與嚴重閑置
從全局來看,只有實現發展資源價值最大化,才能真正有效地促進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但當前除了發展資源的不斷流失現象之外,我們也可發現農村現有資源存在嚴重的浪費與閑置難題。農村資源浪費突出表現在土地資源方面,不僅包括農業用地的浪費,而且還包括宅基地浪費。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以及務農收益的持續降低,大量農用地被拋荒或撂荒。總體上看,伴隨打工經濟高漲和城市化加速,離村農民不斷增多,也有越來越多的土地被拋荒。另一方面,許多村莊的農民都存在“建新不拆舊”等習慣,也容易導致大量宅基地資源被閑置浪費。“閑置院落”是一個到處都有、司空見慣的現象,不僅浪費了很多耕地,而且影響著新農村形象[16]。村莊整體形態上的“外擴內空”,也使得大量優質土地資源被占用,而原先的宅基地卻又很難被迅速釋放,以及土地復墾工作進展緩慢,都容易導致土地資源總量的減少。與此同時,農村其他資源的閑置問題也異常嚴峻,特別是農業生產資源存在顯著浪費。實地調研發現,由于農民紛紛選擇外出務工,對農業生產的重視程度不斷下降,這使得許多農業資源被忽視,原先可用于農產品初級加工業的各種農作物也存在明顯的閑置浪費現象。如晉西南的柿子資源,原本是發展釀醋業的重要原料,但由于勞動力外出和制醋工業的衰落,大量柿子被浪費閑置,并不能產生經濟收益。
(四)鄉村文化價值觀不斷衰落
在農村空心化日益凸顯的時代環境中,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鄉村文化價值觀不斷衰落的事實,業已成為阻礙鄉村振興和社區建設的重大挑戰。以村規民約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在維護鄉村秩序和促進鄉村建設方面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當前鄉村傳統文化明顯衰落、影響力不斷下降,且傳承發展也存在諸多障礙。首先,鄉村教育的衰敗使得鄉村文化價值觀的傳承缺少了繼承對象和發展氛圍。當前,許多農村孩童接受了更加現代化的教育內容,而缺乏必要的傳統價值觀熏陶。再加上,農村教育體系日漸破碎,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宣傳教化也缺乏必要場所,難以進行正常的傳承發展。其次,外出農民更容易接受現代化的生活文化理念,并且會把這些文化帶回農村,對鄉土文化尤其是傳統道德約束體系產生強烈的沖擊。在此過程中,許多灰色文化加速侵入農村,賣淫嫖娼、酗酒賭博等惡性事件在農村時有發生,嚴重污染了傳統文化的發展環境。再次,青壯年農民不斷離開家庭,也使得農村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明顯缺失,特別是家風家規教育缺位,都不利于增強農村孩童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17]。總之,傳統文化的日漸衰落將會逐漸消解農村發展的精神動力,亟待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四、融合基石:治理農村空心化與建設農村社區相互耦合
著眼農業農村的實際發展訴求,可發現:治理農村空心化和建設農村社區可以實現相互耦合,二者可以相互提供便利條件,借此契機也能實現許多工作的高效融合。總的說來,當前許多農村出現的農戶“住宅空心化”現象,不僅能夠為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和建設農村社區提供機遇,也有利于適時推進農村發展資源的集約經營。與此同時,大刀闊斧地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也能夠最大化地滿足破解農村空心化的治理需求,消解農村空心化造成的負面效應。此外,借助農村社區文化建設,也可以激活鄉土文化和發揮其時代價值。具體示意圖如下圖1所示。
(一)空心化為改善人居環境和建設社區提供機遇
破解空心化難題,科學規劃農村集中建設,既有利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也能夠適時引入或創建社區體制。雖然農民過度外流引發了各種農村空心化難題,但也卓有實效地提高了農民的家庭收入。按照傳統鄉村習俗,在物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修建新房往往成了許多農民的首要選擇。在此背景下,科學規劃新村建設,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可以為建設農村社區及創新管理體制提供良好機遇。一方面,外出務工農民長期在城市生活,已經更加習慣較為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管理理念。通過建設農村社區、完善治理機制,既可以為農民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與產品,也能進行更加科學有效的農村社區管理。另一方面,從政府治理角度看,將農村建設或合并成社區,不僅可以優化管理層級,減少、聚焦基層治理的指導工作,而且也能夠破解發展資源在農村投遞時的層級消解難題。此外,社區式居住不僅可以打破農民分散局面,籌集豐厚的物質資源,而且還可以直接吸引農民參與社區建設活動。
(二)空心化為集約經營發展資源創造了有利契機
在農村空心化背景下,農村發展資源陷入了明顯短缺且日漸流失的窘局,這種破碎現狀嚴重阻礙著農村經濟發展。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種現狀卻為集約經營資源、繁榮農村經濟創造了有利契機。其一,加快破除農村土地的撂荒和拋荒難題,加速推進土地流轉工作,直接關系著農業產業化和現代農業體系的構建。外出打工使得農民對土地的關心程度不斷下降,適時推進土地流轉,既能給農民創造一定收益,也能促進農業規模化生產,更大范圍地推廣使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其二,結合本村優勢條件充分利用閑置發展資源,打造特色產業,科學選擇集體經濟的努力方向。并通過合并農村小作坊等途徑,積極推動壯大農產品初級加工業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并及時拓展全產業鏈,不斷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整體看來,集中開發農村發展資源,有利于實現經濟集聚效應和溢出效應,進而幫助農戶增收和繁榮農村經濟。其三,治理農村空心化時,也要有意識地集約經營農村發展資源,促進農業生產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通過采取更科學的經營管理機制,吸納更多市場化手段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激活現代農業及周邊產業的共同發展。如積極采用互聯網技術,推進“互聯網+農業”,嘗試發展定制農業,積極創新農村經濟發展形式[18]。
(三)社區建設滿足農民生活改善和空心化治理需求
推進農村社區建設,進一步明確和夯實基層治理單元,能夠為農村社會建設創造良好路徑,進而真正有效地改善農民生活,消解空心化造成的負面效應,這也是治理農村空心化的真實需求。農村社會建設的有效開展,不僅關系到新農村建設風貌的改變,也影響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快速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則有助于破解公共服務弱化、留守群體照料困難和鄉村治理組織弱化等難題。一方面,以中心村為核心或者實施村莊合并建設農村社區,有效集中分散的衛生、教育資源,可以大幅度提升農村社區的公共服務水平。同時,也可以通過成立社區養老院、日間照料中心等形式,高效破解留守群體的生活困苦問題。另一方面,借助農村社區建設,也可以完善鄉村治理組織,提升治理能力。在農村人才短缺的情形下,有序集中臨近村莊的治理人才,優化鄉村治理組織,健全基層治理的各項制度,更加務實地指導農村發展,引導農村社會建設,這也是充實鄉村治理的有效路徑。
(四)社區文化建設符合空心化治理的文化發展導向
重視鄉土文化作用,重新煥發傳統文化的活力,對于社區建設和治理空心化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不僅是社區建設的固有內容,而且還是治理空心化的文化發展導向。鄉土文化作為維系鄉村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對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都具有深遠影響。而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是整個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強農村社區活力、帶動農村社區整體發展與進步具有深遠的影響[19]。因此,在農村社區建設中,也要以鄉土文化為核心,積極融合現代文化,構建符合社區發展需求的社區文化。通過社區公約等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社區居民的認識和行為方式,創建和諧穩定的社區環境,為社區治理和其他工作的開展創造條件。而且,在治理農村空心化過程中,我們也必須高度重視鄉土文化的衰落問題,深入分析傳統文化,重新尋找那些有助于振興鄉村的文化價值觀,比如鼓勵塑造良好家風家規,加強對孩子的家庭教育;積極挖掘“善”“孝”文化,為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塑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總之,為了促進農村的持續發展,必須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積極開展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工作,充分發揮鄉村文化在振興鄉村、建設社區和治理空心化中的重要價值作用。
五、融合方案:社區建設與空心化治理的“工作合并”
為了卓有實效地推進鄉村發展,理應將社區建設與空心化治理融合進鄉村振興的統一進程中。為此,應該盡可能地實現這兩個方面工作的“有效合并”,并制定科學有效的融合治理方案。一方面,各級政府應該盡快認清農村空心化現狀,整體性設計社區建設方案,并大膽嘗試以空心村為試點,加速探索不同類型的社區建設;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創新鄉村社會建設思路,優化社區治理機制,并不斷繼承發展傳統文化,有效豐富社區文化體系,助力農村空心化治理和鄉村振興工作的快速落地。
(一)著眼空心化治理需求,整體設計社區方案
設計社區建設方案和推進社區建設工作時,必須高度重視和積極回應農村空心化問題,并需充分認識可能面臨的諸多挑戰。為此,理應整體設計農村社區建設方案,從更加宏觀的視野上認識農村社區建設工作。農村社區作為新興的基層治理單元,所涉及的群體多、利益廣,因而必須注重建設的科學系統性,并做好頂層設計工作。首先,為了應對空心化現狀,必須準確定位農村社區的應有功效。在整合資源和優化服務的目標指導下,農村社區理應承擔起更加具體的治理責任。其次,推進社區建設的首要工作是建立頂層制度,以便對農村社區的組織管理、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和文化培育等各方面工作進行精準部署。即通過整體設計農村社區方案,確保社區建設的科學性和有序性。再次,也需要為社區建設創設相應的配套制度,與頂層制度形成完整的制度體系,確保社區建設的各項工作都能有章可循。當前,在農村空心化背景下,農村的各種制度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碎化和離散化問題,無法有效支持農村建設發展,因而在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也需要重新塑造制度,科學構筑鄉村振興的制度保障。
(二)選擇空心村試點,加速探索社區建設
當前,空心村數量不斷增多以及許多農村空心化程度不斷提高都給社區建設帶來了更大挑戰。同時,在空心村區域和普通村落推進社區建設也具有一定的異質性,因而應該選擇一些空心村做試點,精準聚焦分析各種具體難題,進而探索更加可行的社區建設方案。其一、空心村的農民越來越少,且居住地較為分散,通過聯合周邊村落,可以積極嘗試構建一種柔性的社區治理機制。即通過村莊聯合,集聚多個村莊之間的發展資源,共同謀劃、統籌安排各項工作,開展力所能及的公共建設,為農民提供盡可能多的公共服務與產品。特別是在農民進行新居建設時,基層治理組織也要做好科學規劃和引導,積極鼓勵農民集中居住,為集中治理和提供公共服務創造條件。其二、空心村的社會建設相對較為遲滯,尤其是留守群體問題十分嚴重,往往依托單一村莊力量很難解決。通過空心村莊聯合,可以共同打造農村養老機構,完善農村醫療和教育機構,為留守群體提供相對優質的公共服務。其三、空心村莊的治理組織也比較薄弱,應該嘗試構建整體性的社區管理機制,不斷優化基層治理工作。此外,在空心村籌建農村社區,應該敢于改革創新,大膽采用一些創新性方案,實現空心村建設發展的“彎道超車”。
(三)創新鄉村社會建設思路,優化社區治理機制
在農村空心化治理和社區建設中,應該積極創新社會建設思路,迅速改善農村社會現狀。與此同時,也要積極優化農村社區治理機制,為鄉村社會建設創造良好環境。當前,農村社會建設面臨資源匱乏和人才短缺難題,單純依靠政府和農村的力量很難快速破局,亟待引入社會組織參與。歷經多年發展,我國的社會組織有了長足進步,不僅占有較為豐富的發展資源,而且人才也較為充足,這為其參與農村社會建設提供了扎實基礎。一方面,各級政府應該鼓勵社會組織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有效參與農村教育、醫療和養老工作,積極創新、采用新理念新做法,改善農村社會建設工作。如在農村養老方面,社會組織可以建立先進的養老院等機構,以組織機構養老改變農村養老工作的格局。此外,政府不僅要為社會組織參與農村社會建設創造機會與平臺,而且還要在政策支持和稅收補貼等方面給予一定優惠。另一方面,則需繼續加大干部駐村力度,并鼓勵學校等社會組織為農村提供更多治理人才,不斷優化基層治理結構,并推動各項工作機制的有效創新。通過新鮮血液的注入,不僅能夠帶來新的工作理念和方法,而且還有助于直接提升農村社區組織的治理能力,更好地服務農村社會建設發展。
(四)繼承發展傳統文化,豐富社區文化體系
當前,傳統文化衰落問題日漸嚴重,已經對農村發展和社區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為此,在治理農村空心化時,我們也需積極繼承發展傳統文化,并使其成為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第一、亟待建立傳統文化的傳承機制。各級政府要加強引導工作,積極保護傳統文化,為其構建完整的傳承制度,并通過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不斷擴展傳統文化的傳承內容。農村也要與社會組織開展密切合作,為傳統文化傳承提供更多的資源支持,特別是要加強瀕臨消失文化的搶救工作。農民則要進一步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鼓勵子女和年輕人更多關注傳統文化,加強學習、積極繼承發展傳統文化。第二、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也要積極發展傳統文化。我們要有意識地消除傳統文化糟粕、保留精華部分,推動與現代文化的有效融合,構建更加符合農村和農村社區發展需求的文化體系。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培育傳統文化的發展人才,為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培育更多的接受對象[20]。第三、在建設農村社區和完善社區治理工作時,也需要積極構建符合社區價值觀需求的文化體系,并把文化落實到社區公約等實際載體上,重新發揮文化作用。總之,繼承發展傳統文化,不僅是破解空心化難題和促進鄉村振興工作落地的必然需求,而且也是優化農村社區治理體制的重要選擇。
作者簡介:徐頑強,男,二級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科技政策與科技管理、社會組織管理以及政府管理與創新研究。王文彬,男,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9年第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