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鄉村建設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實施數字鄉村戰略。2019年5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進一步對實施數字鄉村戰略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保障措施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闡述。數字鄉村建設關鍵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加快彌合城鄉“數字鴻溝”,形成鄉村振興新動能。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農業”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新形勢,推進鄉村振興要善于利用新技術、新產業、新動能帶來的便捷性與高效性,著力推動鄉村全面、系統化發展。在信息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交匯期,將數字鄉村作為重點發展方向,提升農業生產智能化,提升農民生活智慧化便利化是必要的。但是,數字鄉村發展中仍存在鄉村信息基礎設施薄弱且區域差距明顯,技術資源不足,人才素質低等問題,促進鄉村信息化、數字化、現代化發展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齊頭并進,同時發展。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矛盾在農村區域表現尤為突出,農村的滯后發展加大了城鄉收入差距。目前,農村網民已經超過兩億,且呈現出愈來愈多的發展勢頭,網民數字的增加也反映了數字經濟在發展的同時所帶給農民的益處。因此,加快數字鄉村建設是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也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
鄉村信息基礎設施薄弱,技術資源不足,人員素質低,制約數字鄉村建設
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且區域發展不平衡。一是我國農村信息平臺建設起步較晚,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存在數據不系統、不完整、較分散等問題,大數據缺失成為制約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大阻礙。大多數鄉村數字化、信息化管理發展處于低水平,農村和農業信息服務網絡發展滯后,數字化體系不健全。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與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程度密切相關,經濟越落后、農民收入水平低的區域,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越低。
農業農村技術資源不足。一是在農產品生產、銷售與管理方面信息化技術資源缺乏。我國鄉村農產品生產多采用傳統方式,自動化、智能化機械設備占比遠低于西方國家,農業經濟效率低下,生產成本高。由于信息不對稱,鄉村物流不發達等原因,“互聯網+農業”的銷售模式尚未廣泛建立,農產品質量信息追蹤系統亟待建立,農產品持續增收動力不足,智慧農業建設、生產服務建設等農業大數據智慧運用并未實現最佳效果。二是在政務服務、公共服務方面技術資源不足。鄉村資金、技術投入少,鄉村政務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度低,農村教育、醫療方面的信息技術覆蓋區域面積窄,農村教育水平、醫療水平相對落后,在改善鄉村服務方面仍存在許多痛點難點,城鄉“數字鴻溝”問題凸顯。
數字鄉村建設人才不足。一方面是管理人員素質低,農村管理人員大多沒有接受過信息技術應用的系統化培訓,在鄉村管理工作中仍遵循傳統管理方式,在大數據發展背景下,已經難以跟上時代趨勢,使得農村政務數字化管理落后。二是信息技術服務人員素質低。鄉村資金、科研投入少,高素質農業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現有的管理機制對技術型人才吸引力小,人才外流嚴重,導致農村技術人員短缺且水平較低。
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農村科技創新供給和人才培育體系,提高鄉村數字化應用水平
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鄉村數據采集、整理和應用水平,建立能準確反映農村基本情況的信息數據庫,為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提供基礎。實現電話、廣播、互聯網的“村村通”工程,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數字鄉村”信息服務平臺,逐步形成覆蓋省、市、縣、鄉(鎮)、村的農業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信息共享。完善農業生產服務系統,質量安全追蹤系統,增強農業生產抵御風險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鄉村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系統,鄉村文化系統,社會資助系統,推動建立智慧農村、智慧中國。
強化農業農村科技創新供給。一是在生產環節,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在農村地區逐步推行精準作業,遙感監測,遠程診斷,水稻智能催芽等現代化農業發展技術,在農業的生產過程中發揮數字經濟的帶動作用,提高農業生產率,以信息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二是在加工環節,以自動化、機械化、智能化的大型設備代替傳統手工生產設備,實現網絡與機械設備相結合的現代加工新模式,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三是在銷售環節,順應網絡發展大勢,積極利用電子商務這一新興渠道,建立電商服務體系和孵化基地,強化物流系統建設,提供與外部需求信息相適應的優質農產品,加速農產品流通速度和效率,降低成本和損耗。四是在農產品管理環節,對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水質,土壤,大氣等數據進行全面監測,確保農產品生態環建健康,加快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追蹤體系,推進在農產品供應鏈方面進行網絡化管理,用科技創新引領和武裝農業,提升農業農村自身發展能力。
強化人才培育體系,形成鄉村振興的后備力量。一是統籌規劃農業農村信息化人才培養,采用繼續教育、社會教育、在線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加強計算機、互聯網應用知識培訓,增強鄉村管理人員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二是加大鄉村資金、物質、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農業科研體系,吸引科技人才更好地留在鄉村,提高農業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三是建立農業生產專家咨詢隊伍,為農產品栽培,害蟲防治,自然災害監測,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多方面提供專業性建議,培育一批具有高素質、高質量的鄉村人才隊伍。
作者簡介:張廣輝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遼寧大學土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媛 遼寧大學土地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