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居環境包括鄉村生活環境、鄉村生態環境、鄉村生產環境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包括為什么改造、由誰改造、改造什么,怎樣改造一系列問題,從理論上探究涉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城鄉協調發展理論”“多中心治理理論”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論”“兩山理論”、“循環經濟理論” 等相關理論。
1、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從個人的發展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目的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在滿足低層次的需求后會向高一層次發展;一個國家多數人的需要層次結構,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廣大農民期盼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務。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能加快農村公路、供水、供氣、環保、電網、物流、信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尤其是實施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使農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城市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緩解農村“看病難”“看病貴”“讀書難”“讀書貴”的問題,提升了農村公共服務質量。
2、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能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從社會的發展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目標是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實現鄉村振興。人類自有思想史以來,就有協調與協調發展的理想, 20世紀50年代,希臘城市規劃學家道薩迪亞斯提出“人類聚居學”構想,城市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城鄉發展失衡阻礙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1973 年舒馬赫提出了經濟生態協調增長模式和以人為中心發展模式,突出關注農業和鄉村的發展,特別指出發展中國家應更加重視。1996年的《伊斯坦布爾宣言》明確提出可持續的人居環境發展觀,強調努力實現城市、城鎮和鄉村不同層次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2004年世界人居日再次強調城鄉關聯發展的重要性,提出“除了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外應努力為農村地區增加適當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就業機會”等。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統籌發展”思想,城鄉協調發展是五大重點之一。如何實現城鄉協調發展?黨中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一系列舉措讓鄉村生活環境、鄉村生態環境、鄉村生產環境得到了質的改善,逐步實現了城鄉協調發展。
3、鄉村社會治理多元格局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力量保障。
農村人居環境不是憑一方努力就可完成,多中心治理理論認為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組織基于利益和需求,會打破原有的觀念和邊界,相互吸納對方的意識和利益,從而形成了同一事件中的多個中心主體,從而解決單邊權力治理公共事務的難題,實現治理高效。多中心治理理論下我國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社會治理體制。我國農村地域遼闊,村莊類型多樣,鄉村治理必須立足國情農情,走中國特色鄉村善治之路,因此,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也應積極發揮村民自治的作用,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也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實現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干群融洽,實現鄉村和諧有序發展。
4、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必然選擇。
統籌考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需要做什么,才不會“頭痛醫頭,腳疼醫腳”。古代即有了“天人合一”的觀念,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理論認為,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作為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對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賴性。科學發展觀緊密地圍繞著人與自然的協調和人與人的協調兩大主線。前者是保障協調發展的基礎;后者則是實現協調發展的核心。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打破了自然經濟狀態下鄉村生態環境的自我平衡。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良好的農村人居環境給農民帶來了身心雙重安全感,是農民安居樂業的保障。
5、綠色發展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要途徑。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最終要落實在行動上,堅持綠色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就能不斷提升人居環境附加值,拉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為脫貧致富提供新的途徑。習近平的“兩山理論”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內涵著環境也是生產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突出保護,留住鄉愁,統籌兼顧農村田園風貌保護和環境整治,加快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形成特色資源保護與村莊發展的良性互促機制。2017年1-9月,全市美麗鄉村旅游收入52.22億元。
1971年,美國經濟學家 Allen Kneese以物質平衡模型為基礎提出了循環經濟理論,即從自然界取得的物質等于排放到自然界的物質。現代農業生產通過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并有效使用農業化學投入物,實現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等資源化利用和農用薄膜回收利用,充分發揮農業特有的生態功能,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扶持小農戶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體驗農業、定制農業,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讓農業成為生態產品的重要供給者,滿足了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高質量需求,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民生產生活環境的改善。
作者單位:郴州市委黨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