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冠肺炎已經成為全球矚目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從疫情應對實踐來看,筆者建議充分依托第三次國土資源調查獲得的有關耕地以及各類建設用地的精準數據,結合正在開展的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落實更加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隨著全球糧食生產和貿易不確定風險增加,我們必須嚴格守住更多的耕地數量,才能實現國家糧食安全的預期性目標,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事件導致的危險。我國在推動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不確定性風險。其中,不僅包括國外因全球極端氣候、病蟲害爆發而導致的糧食大幅度減產的風險,還包括全球公共安全事件突發導致的各國之間的人員隔離和貿易停止。也就是說,我們不能一味依賴國外糧食進口來保障糧食安全,而一定要將糧食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也意味著我國要嚴格守住更多的耕地數量。
同時,國內糧食生產系統累積性風險性不斷加大,我們必須通過堅守優質耕地資源才能保障國家口糧絕對安全。因旱災、水災、病蟲害等突發事件、土壤污染、土壤退化以及北方水資源緊缺等,我國糧食生產的不確定性風險在增加。目前,我國北方地下水位下降區已經從黃淮海平原區向北擴展到了內蒙古自治區的農牧交錯帶如科爾沁沙地,北方地下漏斗區域不斷增加,北方耕地進行糧食生產嚴重依賴于地下水資源。有研究顯示,40年來,我國耕地基礎地力糧食生產貢獻率已經從60%下降到50%,而歐美的耕地基礎地力糧食生產貢獻率是70%~80%。這表明,生產同樣的糧食,我國需要更多的耕地資源。
我國耕地重心和糧食生產重心北移,南方優質耕地流失速度快,必須堅守南方水熱土條件好的優質耕地資源,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糧食生產系統的風險,最大限度增加保障糧食安全的穩定性。依托國家統計數據研究發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實現雙增長,但是耕地和糧食生產空間分布變化明顯。東部發達地區耕地面積減少明顯,中部耕地面積總體穩定,西部欠發達地區耕地面積增加明顯。2017年東部發達地區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3.08%,比1980年下降7.2個百分點;2017年西部欠發達地區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37.37%,比1980年增加5.6個百分點。從南北方向上來看,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等北方省份耕地面積增加明顯,廣東、江蘇、上海等南部省(市)耕地面積減少明顯,耕地重心總體向西北方向移動。與此同時,糧食生產重心也北移明顯。1978年至今,北方糧食生產逐漸增加,南方糧食生產逐漸減少。全國糧食轉運格局由“南糧北調”轉變為“北糧南運”。2017年,北方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的56.1%,比1978年上升14.2個百分點。廣東、福建、浙江、上海、北京等地區糧食產量降低,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南等省份糧食產量增加顯著。2017年,黑龍江等13個糧食主產省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76.2%,比1978年增加10.9%。
結合以上情形來看,我國糧食安全要綜合考慮多種不利因素:在應對因戰爭、災害、瘟疫、病蟲害等造成的全球糧食減產時,在糧食貿易中斷時,在國內出現旱災、水災、病蟲害導致糧食大量減產時,在因突發公共安全事件而區域隔離導致局部糧食和蔬菜不能及時保障等情況下,我們該如何保障糧食安全呢?筆者認為,要將中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首要的還是加強我國耕地資源保護。只有對我國耕地實行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全球以及國內突發事件對糧食安全產生的不確定性風險。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自然資源報》2020-03-2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