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電商巨頭扶貧的基因分析——主要電商平臺扶貧模式簡評與建議
很榮幸能在“10.17”第二個中國扶貧日來臨前夕作為點評嘉賓參加國務院扶貧辦在北京舉行的“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電商扶貧專題論壇”,就各電商服務平臺的電商扶貧經驗分享與思路進行點評。在現場點評的基礎上,現整理成文字稿,與大家討論。
互聯網流行一句話,基因是很重要的。在電商扶貧的問題上,各大電商平臺都有動作,但因為基因的不同,其路徑與模式也不盡相同。從論壇發言的四家電商平臺來看,大體有以下特點(按出場順序逐一點評)。
蘇寧:零售起家,將O2O進行到底
蘇寧的零售基因非常強大,其線下門店經營能力行內有目共睹。但自從轉型電商后,一路并不順利,特別是全面O2O戰略實施后,線上對線下業務沖擊較大,一度虧損嚴重。不過,這兩年通過破釜沉舟式的內部業務重整和蘇寧超市線下“反攻”線上模式探索等舉措,出現柳暗花明的局面。在電商扶貧上,蘇寧也依然在O2O基因的基礎上做文章,比如推出的“雙百示范工程”,未來三年在100個貧困縣建設100家蘇寧易購直營店或服務站,在蘇寧易購上線100家“地方特色館”;除此之外,還要在線下實體門店建設農村電商扶貧O2O專區,目前第一個線下的扶貧示范店已經開業;將來還準備搞貧困地區的“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即為每個村鎮推廣一款產品,為每個貧困縣打造一個優勢產業。蘇寧采取的這些策略,都是與自身O2O的商業模式相匹配的,既有線上銷售,也有實體展示,有利于體驗與營銷;下一步還準備開展生鮮預售、產地集采等業務,加快開放平臺與物流體系,讓自身優勢進一步發揮。
阿里:強在平臺,意在生態構建
眾所周知,阿里巴巴走到今天,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平臺地位和比較完備的電商生態圈,不再僅僅是一個網上賣貨者。阿里巴巴在農村電商的布局中,把生活服務的代收費、消費方面的代買和生產方面的代賣,還有返鄉創業扶持等功能融合在一起,讓電商下鄉、農產品進城、農民創業等目標一并實現,同時還通過淘寶大學、菜鳥網絡、螞蟻金服等提供系統服務,以達到培養人才、改善物流、金融服務等目的,努力推動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再到“營造漁場”的生態打造,實現信息化惠農、消費便捷減支、生產生活理念轉變、農產品上網、人才返鄉等扶貧社會目標。比如,螞蟻金服2014年為832個國定貧困縣的約2.02萬名經營者發放貸款29.73億元。到2015年9月30日,阿里的“千縣萬村”計劃已經在22個省147個縣落地,其中包括31個國家級貧困縣和42個省級貧困縣,2015年的目標是覆蓋100個貧困縣。
京東:自營為王,加速向農村推進
有人說,京東就是中國的亞馬遜。其從3C產品的網上零售開始,到今天終于成為一個涵蓋百貨的大型自營式電商平臺,并牢牢占據自營B2C之翹楚。其在電商扶貧中,同樣是基于自營業務優勢的發揮。比如,以四川仁壽“枇杷行”為代表的產地規模化直采,利用自營平臺和物流體系優勢銷售全國。同時,加速平臺開放,已經開通地方特色館、特產店313家,個人網店7.6萬家。目前已經建立縣級京東幫服務店超過1100家,其中貧困縣234家。在農村電商的具體操作上,又按“兩條腿”走路,把大家電等業務獨立歸屬于京東幫,完成售、送、裝、修一體化;其他產品的銷售則歸屬于京東縣級服務中心,再在鄉村設站,村級招募京東推廣員,目前已經超過10萬人,推進可謂神速。下一步還有金融跟進,形成“3F”(factory to country、finance to country、farm to table)戰略格局。
一畝田:涉農電商新兵,突入農產品B2B領域
與前面三家相比,一畝田的路數明顯不同,雖然也是一個電商平臺,但不直接零售,而是把目光瞄準了農產品的信息搓合,致力于減少中間環節與推動交易電子化,從而與競爭激烈的網絡零售實現了錯位發展,也顯示了獨到的市場眼光。當然,一畝田選擇的這個事業非常艱巨,因為中國農業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十分突出,這不是一兩個企業可以干的事情,需要大投入、長時間和曲折探索,也是政府多年想干卻沒有干好的事,對于有效化解賣難意義更大。從這一點上看,一畝田的模式值得關注。當然,電商已經走過了初期的簡單信息搓合階段,也已經走過了支付與物流相支撐的網上直接交易階段,正在進入金融全面滲透、產業鏈深度整合、線上線下加速融合的新階段。一畝田的商業模式也必須與時俱進,不要太著急,可以從一個區域、一個產業、大一點的經營主體開始,逐步推進,不斷錘煉模式以至成熟。
共同的建議:再走一走群眾路線
電商扶貧從理論上的提出到實踐上的探索,比農村電商時間更短,各大電商平臺能做到今天這個程度已屬不易,但與政府的期望和農民的迫切需求相比,還是有改進的空間。有三點建議:
一、電商平臺的電商扶貧定位與政府的目標還需要進一步契合。扶貧進入精準扶貧階段,最重要的是讓貧困戶增收脫貧。也就說,工作重點在個體農戶,而不是泛泛的縣域概念。但目前的電商扶貧,除過在個別貧困戶電商就業創業方面成績相對突出以外,農產品的對外銷售雖有幫助,但僅僅是一個起步;特別是轟轟烈烈的電商下鄉,有一定的民生意義,但更多的是農村消費市場的開掘,與扶貧還有距離。如何讓更多的貧困戶在電商中直接受益,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二、電商平臺的業務模式對農民的期盼還需要進一步滿足。目前的農村電商也好,電商扶貧也好,主要還是工業品下鄉,而農產品進城才剛剛起步,貧困地區的網上消費與網上銷售嚴重不對等。根據阿里研究院的數據,2014年832個國定貧困縣在阿里零售平臺上,完成消費1009.05億元,完成銷售119.30億元,其中農產品銷售達到11.80億元。顯然,能不能在網上以好的價格把農產品賣出去,對農民而言意義更大。當然,阿里巴巴也在積極探索,比如從2015年10月9日開始,在阿里零售平臺上開展國定貧困縣產品推廣活動,預計至20日活動結束時,832個國定貧困縣可以銷售40億元的產品。
三、電商扶貧的模式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目前的電商扶貧,大多著眼于經濟角度,與社會、生態等領域結合還不緊密。比如說,貧困地區往往是生態優美的地區,如何把這一優勢資源通過互聯網與電商的路徑開發出來,應該有空間。同時,貧困地區的產品特別是農特產品,如果僅僅是加強推廣可能效果也有限,因為面臨沒有名氣、標準化程度不夠、包裝設計落后、品牌嚴重缺失等問題,必須要有系統性幫扶。所以,在今后的探索中,各電商平臺還應深化對電商扶貧的認識,站得更高一些,內部業務整合再深一些,業務范疇再寬一些。
同時,對于電商扶貧而言,不宜急功近利,要把扶貧的公益性與電商平臺的經營性結合起來,尊重市場的規律、社會的機理,鼓勵更多的電商企業參與,同步加強學術研究,以期電商扶貧的理論與實踐不斷豐滿起來。
(二〇一五年十月十六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