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寧市下轄18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705個村、41個居委會。總人口97.1萬,共有各類救助對象5萬余人。作為湖南省“救急難”試點單位,我市把“救急難”工作作為兜底線的重要保障來抓,整合救助資源,暢通救助渠道,規范救助程序,完善救助體系,編織了一張民生保障網。截止目前,全市16個鄉鎮建立了救助平臺,累計救助2418人次,救助資金達566萬元;上訪量同比減少75%。
一、上下聯動,營造了好的氛圍。堅持全市“一盤棋”,同頻共振,確保“救急難”補短板、托底線、保民生。一是爭取領導重視,形成支持氛圍。“救急難、救急難”,一把手重視就不難。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救急難”工作,把“救急難”試點工作列入市政府重要議題專題研究,組建工作專班,審議并通過“救急難”工作一系列文件,解決工作經費30萬元。市委副書記、分管副市長高度重視“救急難”工作,經常調研落實進度,全市累計召開政府常務會議3次、工作領導小組會議4余次,傳遞了黨政重視“救急難”工作的聲音。二是掌握救助政策,營造工作氛圍。市領導帶隊赴長春市綠園區考察社會救助工作,深入調研“救急難”工作情況,組織市局班子成員赴益陽南縣,參觀學習信息平臺管理,汲取先進經驗。通過外出考察學習,廣大民政干部感受到了創新釋放的活力,為試點工作凝聚了力量。今年,先后組織民政局全體干部職工、鄉鎮主管領導、民政辦工作人員開展“救急難”業務培訓4期,切實掌握了救助政策。三是廣泛宣傳發動,凝聚輿論氛圍。通過常寧電視臺、常寧報社、常寧黨政門戶網站等開辟專欄,廣泛宣傳“救急難”帶來的好處。特別是集中1個月時段,利用“村村響”輪回播放“救急難”政策,做到家喻戶曉。還發動駐村聯點干部上門宣傳,發放宣傳單8萬余份,制作宣傳牌300塊。通過這些宣傳,提升了“救急難”工作知曉度,形成了“黨政重視、民政牽頭、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
二、穩妥推進,編織了救的政策。我市積極貫徹落實上級民政有關精神,精準發力,精準施策,讓“救急難”工作深入推進、扎地生根。一是完善制度,做到有序推進。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救助政策的實施意見》、《常寧市臨時救助制度實施意見》等4個政策文本;完善了《社會救助“及時發現,快速響應”工作制度》、《社會救助受理窗口首問責任制度》和《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轉辦分辦制度》等3個制度,規范“救急難”工作,確保有章可循、有規可依。二是強化聯動,做到協調推進。明確城鄉救助體系14個成員單位責任,每季度召開1次聯席會議,初步形成政府領導、齊抓共管的綜合協調機制。比如,泉峰辦事處勝利居委會廖成桂,因意外事故導致身體癱瘓,家中失去頂梁柱,沒有生活收入。經聯席會研究后,幫助正讀高中的小孩免除學雜費,解決急難款3萬元,其愛人安排零就業崗位,解決了燃眉之急。三是整合資金,做到統籌推進。堅持把錢用在刀刃上,整合民政資金,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市財政按人均1元列入預算。設立工資救急難資金60萬元、應急醫療救助資金200萬元、災害應急救助資金100萬元、醫療救助經費260萬、臨時救助基金50萬,打捆用于“救急難”應急支出,真正做到“援助有方、救助有錢”。
三、精準認定,拓展了助的渠道。引進新的技術手段,發揮干群主體作用,搭建受理窗口,暢通救助渠道,力爭“救急難”全覆蓋。一是開通“便民窗”,及時受理一站式。依托鄉鎮機關服務大廳,采取以獎代補”形式,設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服務窗口,構建兩級救助網絡,提升了辦事效率。利用12345公眾熱線,采取分辦、轉辦、轉介的方式,為遭遇急難群眾提供“綠色通道”,做到“求助有門、受助及時”。二是開辟“信息云”,精準搜索零差錯。開展數字民政云平臺試點,初步實現與公安、殘聯、財政、住房、社保等部門信息共享,精準掌握救助對象的財產、社保等信息,提高了救助的準確性。比如,“云服務”運用到醫療救助方面,大大縮短了審批時間,提高了醫療救助的管理水平。今年6-10月份,我市人民醫院住院醫療支出659萬元,同比減少35%,遏止過度醫療行為210余起。三是安裝“電子眼”,主動發現無障礙。建立急難對象主動發現機制,依靠鄉鎮社會救助工作人員、鄉鎮辦事處干部、村(居)委會干群,發揮主體作用。通過廣大黨員群眾參與,及時掌握轄區居民遭遇突發事件和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況,做到早發現、早救助、早干預。上半年,主動發現并解決急難家庭36戶,彰顯了主動救助的責任。
四、全民參與,送去了濃的真情。積極吸引社會力量,協調社會行動,構建“橫到邊,縱向底”的工作格局。一是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推行救急難工作試點,有效整合社會慈善力量和愛心人士參與社會救助,民政以外的相關救助部門開始發揮救助功能。比如,境內榮城鞋業、法國量大、帝棉針織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招工主動向“救急難”家庭傾斜。僅11月份就接受社會團體參與教育救助25人次,解決就業救助16人,住房救助12人。二是積極開展愛心幫扶。積極搭建平臺,引導社會境內企業家、知名人士關愛“救急難”對象,開展結對幫扶。比如,西嶺鎮“情系桑梓、愛心結對”一對一幫扶活動,每個愛心人士聯系1戶救助家庭的在校學子,將愛心人士和貧困孩子捆綁在一起,直到貧困孩子完成學業。三是自覺形成社會效應。隨著社會“微平臺”的推廣,社會力量主動幫扶蔚然成風。凡是微信、新聞捕獲的急難家庭信息,我們都立馬核定,對號救助。溺水火災、意外傷害等急難救助短板得到托底。今年9-10月份,共解決急難家庭救助對象82戶,捐發“救急難”資金131萬元。特別是啟動重特大疾病救助,深受困難群眾歡迎,贏得社會點贊。
(作者系常寧市民政局局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