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建筑,廣義上泛指具有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的建筑。鄉土建筑是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土文化的集中體現。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正如清華大學高級工程師李秋香所說“正是在這些極其普通的村落里,我們祖先用乳汁和親情喂養了整個民族,孕育了也發展了民族的文化。因此,鄉土建筑中所保留的我們民族的記憶、民族的感情最深厚。”也正如鄉土建筑研究的學科開創者、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所說的:“鄉土建筑是鄉土生活的舞臺和物質環境,它是鄉土文化中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組成部分。它的綜合度最高,緊密聯系著許多其他鄉土文化要素或者甚至是它們重要的載體。”鄉土建筑是重要的不可移動文物,保留鄉土建筑就保住了地域文化的物質載體,就記得住“鄉愁”,就能彰顯出一個地方的文化特色。
一、鄉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
鄉土傳統建筑散落于村鎮山野,有著強烈的地方特色,除了民居,還包括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其他建筑,如祠堂、寺廟、道觀、書院、戲臺、涼亭、商鋪、作坊、橋梁、牌坊、水井、古塔、古墓、石碑、古道等。這些鄉土建筑里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不同地域特色的標志,或者見證著滄桑的歷史。鄉土建筑是凝固的歷史變奏曲,是文明的載體,她們經歷了社會變革,經受過風雨考驗,成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鄉土建筑具有民族、地域個性特征和中華文化的多元色彩。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一方的鄉土建筑代表著一方的文化,是一方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 在廣東開平,能為其融匯東西方藝術風格于一身的碉樓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而高興;在皖南贛北,望見那粉墻黛瓦、簡樸清雅的徽派建筑,仿佛可以聽到多少游子“無夢到徽州”的一聲嘆息;在江南,踏訪著小橋、流水、人家,恍然走進了文人墨客的纏綿詩畫間;在閩北,武夷山的下梅、邵武的和平、延平的峽陽,一座座由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烘托營造的古厝宅院,把未曾泯滅的懷舊情懷和著親切與溫馨,牢牢地鐫刻在記憶長廊里;置身福建永定土樓,除了驚嘆土樓建筑技藝精湛之外,仿佛置身于明清時期那種天地人和諧統一的環境之下……
汝城位于湖南省東南端湘粵贛三省交界地帶,境內居住著以漢族為主,并有瑤、畬等土著少數民族,姓氏280多家。戰國時期,秦始皇為統一中國,從中原大量舉兵攻占南蠻之地,統一中國后大量的士兵被留下來開發南疆,建立南粵(越)國。由于地處偏僻,交通長時期難以得到改善,加上南越國的建立保證了秦末亂世時嶺南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使嶺南免遭戰亂之苦。南越國君主推行“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中原人和南越國內越人之間的文化交融。當時的汝城屬于南越國的最北端,自古以“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莊園”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模式生活。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在語言、建筑、文化等方面保留了較多中原流傳而來的秦漢文化。語言上保留了許多南方少有的秦漢古音,建筑上既不是單純的嶺南風格也不是純粹的江南民居風格,也并非湘南風格,而是嶺南風格、江南民居風格和徽派融合的獨有風格,更是古漢族文化的遺存和發展,有其獨特在風貌。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在汝城開創理蘊后,古漢族文化與理學文化融合發展,形成了汝城“崇理尚德”的思想文化。汝城鄉土建筑與理學文化得到融合,鄉土建筑中注入了較多的理學元素。加上汝城處于邊遠貧困山區,受生活水平影響,因而建筑多體現為文化深厚、藝術精湛而小巧精細的特色。尤其是融合了較多理學元素的古祠堂,承載著一個家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因此,汝城鄉土建筑可以說是理學文化的生動載體,是古漢族文化的集中體現,是中國鄉土社會的“活化石”。
二、汝城鄉土建筑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歷史價值
鄉土建筑代表一個地方特有的地域文化,它來源于民間并發展于民間,這種存在于民間的鄉土建筑是歷史的瑰寶。汝城鄉土建筑年代久遠,承載著神農文化、理學文化、古祠堂文化、紅色文化,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神農農耕文化發祥于汝城,周敦頤理學文化發源于汝城,并且發展成為我國傳播影響世界華人和東南亞國家的兩大代表性文化,這在世界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我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石器、神農作耒的耒山遺址、汝城香火龍、西周時期的鐃等可以研究人類歷史發展、農耕文化發祥以及中原文化傳播等華夏之遠古文化;從白云仙、道士仙、西禪寺、白石庵可窺視佛教、道教在民間傳播發展歷史;從太極予樂灣、濂溪書院、歷史文化古街區、古祠堂等可以深刻研究理學文化的發源、教化以及對古代社會各階層的影響和滲透,尤其是理學文化在民間影響以及理學文化與中國傳統鄉土文化的結合和升華。湖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古縣城,金山、先鋒、土橋、外沙、石泉、沙洲等6個湖南省歷史文化名村,還有外沙村被列入中國傳統古村落保護名錄就是有力見證。特別是富含理學文化,集中反映古漢族文化,又兼有宗法文化、泛神崇拜、科舉制度的汝城古祠堂群,在中國鄉土建筑中很有代表性,被譽為中國鄉土建筑“活化石”,許多已經列入國家省市的文物保護單位,而且具有世界性的意義,被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等多名教授建議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還有二師師部舊址、汝城會議舊址、湘南起義舊址群、蘇維埃政府舊址、紅軍突破第二道封鎖線舊址等也分別列入國家省市文物保護單位,可見紅色鄉土建筑的可貴,是研究我黨黨史、軍史、政史的重要歷史文物。汝城2014年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織評為“千年古縣”,保有上千處文物,可以說鄉鄉有文物,處處有古跡。這些保存完好的鄉土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它們沉淀歷史傳承文明,是歷史的實物見證,對于研究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物證價值。
(二)現實意義
1、彰顯地方特色。文化代表一個地方的特色。一個景區也好,一個城鎮也好,比來比去還是比文化。一個沒有鄉土建筑、沒有文化的城鎮是一個火柴盒堆壘的城鎮,是沒有精神靈魂的。汝城的鄉土建筑具有濃郁的鄉土特色,鄉土氣息十足,古樸的建筑與山野、田園景觀相互融合,互為襯景,是順應自然、裝點自然的典型代表。從汝城的鄉土建筑能見證傳統鄉土生活一斑。汝城古祠堂遵循中華民族大文化的發展而發展,它源于我國古代陵寢制度,最初是祭祀之地,后發展成為具有宗法意義的聚居村子中心建筑,雖然幾經朝代的興衰變化,但仍保留了古漢族文化的特色,后又融入理學文化,形成了獨具一體的汝城風格。因此汝城古祠堂是古漢族文化的集中體現,是理學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的“活化石”。傳統古村落大多依山傍水,大多古民居以古祠堂為中心相擁襯托古祠堂,充分體現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存理念。整齊的規劃,嚴謹的布局,莊嚴厚重的房屋形制,是儒家傳人堂堂正正做人,凡事講究禮儀的品德規范的物化。青磚灰瓦的青灰色為主調,突顯了汝城人低調不張揚的性格特征。考究的建造工藝,精湛的裝飾藝術,來自現實生活題材的圖案,是民俗文化與建筑工藝的完美結合,是汝城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資源。沒有歷史,就沒有現在;破壞文物,就是割斷歷史。因此,我們應保護鄉土建筑,保護文物古跡,彰顯地方特色,弘揚汝城地域文化,留住千年古縣的歷史風貌。
2、教育啟迪意義。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文化孕育一方精神。汝城是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歷史上人才輩出,從唐朝的宋瑾、宋申錫兩位公孫宰相,特別是自周子開創理蘊,興辦教育后,更是人才輩出,到明代,以太子太保朱英、監察御史范輅和工部尚書曾鑒為代表的仕宦望族,以及接二連三涌現出的父子進士、叔侄進士、兄弟進士等一大批國家名臣和州縣棟梁,大大小小各級各類官員層出不窮,呈現人才涌現的鼎盛時期。地靈則人杰,人杰則地靈。于是,興建了汝城文塔、中丞公祠、文武世家、繡衣坊、太保第等具有代表性的鄉土建筑。名人和祠堂、古塔、牌坊等的興建有著密切的關聯,地方上文化昌盛,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文化氛圍,的確能影響很多本地人才,即便他們外出為官了,家鄉依然是他們衣錦還鄉的祖籍。而旅居此地,或講學,或供職留任,或云游至此的名人總會雁過留名,他們的千古佳話、華彩詩文、典故傳說又能為該地增添幾分人文色彩,從而使此地聞名于世。這些都能教育啟迪后人,激勵后代英才輩出,如開國將軍李濤、朱良才、宋裕和,世界和平詩人朱子奇等。歷史文化、時代精神,一般都會在鄉土建筑上打上烙印,因此,我們要保護文物古跡,守護精神家園,弘揚傳統文化,激勵奮發作為。
3、旅游開發利用。鄉土建筑是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文化提升旅游內涵,旅游實現文化價值。文化提升旅游,旅游傳播文化。隨著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鄉土建筑等歷史遺跡、文物古跡、人文景觀以及民風民俗等文化資源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耒山因炎帝神農在此制作耒耜而得名,現仍有神農廟遺址。濂溪書院是全國僅存的古建濂溪書院,是汝城人崇理尚德的重要象征。被譽為中國傳統鄉土社會 “活化石” 的汝城古祠堂,成為我國傳統文化在民間的傳播滲透以及民間傳統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載體。其建造歷史久遠、數量眾多、建筑精美、文化底蘊深厚,并且保存完整,堪稱江南一朵奇葩,是難得的旅游資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第一面軍旗、中國第一個工農革命政權—汝城縣蘇維埃政府、湘南起義策源策劃、紅軍突破第二道封鎖線等等成為了我國黨史、軍史、政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汝城:中國共產黨軍旗最早升起的地方》入編中央黨史出版社《在黨旗的指引下》一書。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紅軍長征在汝城》、《從工農革命到引發湘南起義》,岳麓書社出版的《汝城古祠堂》、《理學鼻祖與理學名城》等專著,將汝城的歷史文化廣泛宣傳推介傳播。可以說,汝城已成為了我國許多重大歷史的文化符號。汝城的許多鄉土建筑已經成為國家、省、市、縣不可或缺的文物古跡?,F在,汝城縣委、縣政府提出全域旅游開發,堅持實行旅游開發扶貧,在沒有名山大川的情況下,如何發揮文化品牌的引領作用,確實值得探討。將鄉土建筑保護修繕好,將文物古跡利用好,將這些重大文化歷史符號展示在世人面前,彰顯汝城地域文化,對于積極發展全縣的文化生態旅游產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三、切實加強鄉土建筑的保護
(一)保護現狀及原因分析
1、認識不到位
由于沒有真正認識到文物古跡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根和魂,是人們的精神家園,對文物古跡的潛在價值也缺乏認識,因而鄉土建筑的保護沒有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一些重經濟效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社會效益,在日常生活中不主動保護甚至破壞文物古跡的現象時有發生。比如在古民居、古祠堂、歷史文化名城周邊修建現代建筑,嚴重影響文物古跡及其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和觀賞。在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簡單的城市化傾向,求新求洋,沒有考慮民族文化的傳承問題,造成鄉村、民族、地域特色的喪失,許多農村建筑幾乎是“千村一面”。一些具有重要價值的鄉土建筑因保護管理不善遭到損毀。一些地方在新農村建設中搞所謂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 置文化遺產的真實性于不顧,擅自在古村落內大拆大建或興建人造景觀,破壞了古村落和諧的人文和自然環境。在基礎設施建設、村莊容貌整治中,忽視鄉土建筑保護的重要性,沒有保持風格風貌的協調和諧。
2、依法保護不到位
盡管國家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了《湖南省汝城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汝城縣人大常委會出臺了《關于加強文物古跡保護的決定》,縣人民政府制定了《汝城縣古祠堂保護辦法》,但是在依法保護鄉土建筑等文物古跡上仍存在不力甚至失職的現象,因而大量鄉土建筑原有的生態環境、歷史風貌格局被肢解、破壞,鄉土建筑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歷史文化名城、古村落拆舊建新等違法現象時有發生,古祠堂周邊30米內的古民居也未得到有效保護,嚴重影響了風貌協調。
3、解決問題不到位
一是村外選址未落實到位。按照農村“一戶一宅”政策,鄉土建筑不拆,不批新的宅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村民拆舊建新,以致眾多鄉土建筑被毀。為保護古村落、古民居等鄉土建筑,需在村外重新選址安置自愿放棄原住宅的農戶,而目前全縣6個歷史文化名村和3個傳統古村落的村外選址規劃工作仍未得到落實。二是資金落實不到位。按照農村危房改造和棚戶區改造政策,改造資金可以向列入保護的古城古村落以及文物古跡傾斜,但是對文物古跡保護、修繕資金傾斜力度不夠大,一些專項爭資立項力度也有待加強。三是技術指導不到位。由于文物管理所編制少、人員不足、技術力量薄弱,民間從事鄉土建筑研究和保護的隊伍和技術力量缺乏,我縣鄉土建筑數量多,維修工作量大,因此在鄉土建筑修繕、整治過程中,因為缺乏技術指導而憑空想象,增加新的元素,使用新的材料,導致大量鄉土建筑被修毀,出現在建設中破壞的現象。
(二)鄉土建筑保護對策
1、提高認識
各級各部門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切實提高全民的文物古跡保護意識,尤其是國家工作人員在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要正確處理“顯績”與“隱績”的關系,引導村民正確看待“氣派”與“簡陋”。要明確“保護不是阻礙,發展不是破壞”,充分認識鄉土建筑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是文化的載體,體現一個地方的思想文化,是文化的根和魂。有歷史才有現在,一個沒有文物古跡的地方就沒有歷史,破壞文物古跡就是割斷歷史。因此要加強文物古跡保護,使“保護文物古跡,守護精神家園”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在全縣形成“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只有加強了文物古跡保護,才能弘揚汝城的傳統文化,才能實現文化生態立縣和文化生態旅游產業開發帶動戰略目標。尤其要認識到,全域旅游開發,除一些未列入保護的古民居外,鄉土建筑均應保護,以保留地方、景區景點、旅游通道上的鄉土氣息。這樣,以增強全民保護鄉土建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堅定性。
2、嚴格依法保護
一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規定,盡快完成外沙、金山等6個歷史文化名村的規劃審批工作,規劃一經批準,就要嚴格按照規劃實施,維護規劃的法律嚴肅性。二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湖南省政府批準實施的《汝城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汝城縣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文物古跡保護的決定》、縣人民政府制定的《汝城縣古祠堂保護辦法》等法律法規依法加強名城、名村和文物古跡保護和修繕整治。三要嚴格落實縣人大常委會關于縣政府貫徹實施《汝城縣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文物古跡保護的決定》專項工作報告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執法檢查報告的審議意見交辦函,堅決制止建設性破壞行為,嚴格執行修繕整治操作技術規范,防止在建設中破壞,并要嚴厲打擊毀壞、偷盜文物的行為。
3、切實化解矛盾
一是切實解決農民住房與鄉土建筑保護的矛盾。一方面可以采取將農村危房改造資金向住戶傾斜,按照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風貌要求進行修繕,搞好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原住戶在古民居中居住、生產、生活,加大旅游開發利用力度,讓居民融入旅游產業開發并從中受益。另一方面,村民可自愿放棄原古民居,政府在村外選址對村民進行集中安置,村民新建房屋風格要與原古民居鄉土建筑風格、風貌協調一致。二是切實解決思想觀念上的矛盾?!靶隆焙汀把蟆钡默F代化建筑,農村永遠比不上城市,但是鄉土建筑卻是吸引城里人“眼球”的東西,因此要采取逆向思維,保護、修繕鄉土建筑,體現本土的地域文化特色,吸引都市人遠離城市的喧囂與鄉土建筑相伴體驗鄉村的寧靜與安逸,品味古老的文化。
4、積極搶救修繕
汝城有歷史文化名城1個,歷史文化名村6個,其它散落的鄉土建筑無數,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有些鄉土建筑等文物古跡相繼遭到破壞甚至消失。近年來,國家已經意識到了鄉土建筑破壞的嚴重性,不斷的出臺政策對鄉土建筑加以保護。因此,要搶抓機遇,進一步加大爭資立項力度,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搶救修繕。一是加大對名城、名村的整體修繕。要積極向上爭取傳統古村落、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資金,用于歷史文化名城、名村的整體修繕,同時要爭取省政府啟動的對古民居的修繕建設專項資金。二是加大對文物古跡的保護力度。對國家、省、市、縣各級保護單位實行分級保護,對縣級以上保護單位要跟蹤到位,爭取上級加大投入力度。對涉及面廣、資金投入大,民間維修積極性高的古祠堂,繼續實行以獎代補的形式進行鼓勵。對古祠堂周邊30米保護范圍內的古民居,危改資金要加大傾斜力度加以保護修繕,并確保風格一致,風貌協調。對零星的文物古跡,如古橋、古塔、古井、古涼亭、古寺觀、古牌坊、古道等,可以發動民間和社會的作用進行保護,對其它有特色的、有歷史意義的、傳統的鄉土建筑也要進行修繕保護,盡可能地保存地方文化特色,保留鄉土氣息。
5、完善管理機制
目前,除少部分公房產權歸政府所有文物管理所管理外,其余大部分的鄉土建筑均歸村(居)民個人所有,甚至很多無法劃清產權或者無產權。一些產權在政府的無論在文化局還是在房管局,都可以劃歸文化局,由文物管理所進行管理。對于自愿放棄產權選擇村外安置的,可收歸鄉鎮政府,由鄉鎮文化站管理。對一些古民居還可以統一委托租賃管理,也可像黃山市一樣發動社會認領保護。對于無產權的文物古跡則全部收歸政府,按屬地委托當地文化站管理。文物管理所要增加人員編制,鄉鎮文化站確定專人負責,文物管理所要加強對鄉鎮文化站的業務指導。
6、加大保護利用力度
要嚴格按照省人民政府批準的《汝城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要求,加快對縣城古街區的修繕整治力度。要積極爭取國保修繕經費,啟動朱氏總祠、范氏宗祠、繡衣坊、朱氏祠堂等的修繕及環境整治;要加快對重要的文物古跡如云頭書院、汝城縣蘇維埃政府舊址(黃氏家廟)、朱范談判合作舊址、津江村豸史第等的修繕整治,并加大文化展示力度;要加強對歷史文化名村及傳統古村落的修繕和環境治理,加強公廁等配套實施建設;要加強業務指導,督促依法依規確保修舊如舊。要培養文物古跡保護的鄉土講解員,開通接地旅游線路,推動文物古跡的旅游觀光,讓當地村民在保護和開發利用中受益,充分發揮文物古跡在全縣文化生態旅游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利用促保護。
(作者系汝城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