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北農村調查,發現村里面好多的土房子和破房子,給人一種當地相當衰敗的感覺。后來調查發現,除了部分村民由于家庭條件建不起新房外,實際上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城鎮化的社會大趨勢。在城鎮化的大背景下,農村的人財物都在快速地外流,村莊的衰敗多是不可避免的問題。農村之所以要進城,就在于城市能夠提供較鄉村提供更高的收入,提供更優越的生產生活條件。因而從整體趨勢上看,農村人口就要流向城市,農村社會變得越來越凋敝,村莊逐漸走向衰敗,這是很多發達國家歷史上經歷過的。農村是個松散型社會,經濟的集中度遠遠低于城市,各項服務的供給成本就要高得多,這是構成城鄉面貌差異的原因所在。現在雖然有的村民在老村子建新房,但是隨著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可能隨著老村子人氣的下降,將來他們還是不得不搬離老村子,他們的新房子也不得不廢棄了。
其次是舊村莊難以改造再利用。產權的細碎化,難以有效利用,在這個方面,從老村子就可以看到,原來囿于經濟困難,村民人均居住面積很小,一大家子人就擠在很小的房子里,分家后老房子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份,每個人分到的部分很少,即使把兄弟的部分買過來,那么也是建不好房子的。還有就是歷史遺留問題,各個家庭生命周期的不一樣,有的搬的早,有的搬得晚,那么就很難協調好。此外還有村民的文化觀念,老房子有的不會輕易變賣,寧愿放在那里。
再次是老村子的村莊基礎設施較差。去看原來的老村子,房屋的前后間隔很小,陽光照射嚴重不足,村內道路也極為狹窄,根本就不適合機動車進出,即使是少數農戶老宅面積夠大可以新建住房,那么建起來好房子,在里面生活也還是很不方便。有少數的農戶在老村子里建現代式的樓房,但是前后左右都被土房子緊緊包圍著。有的農戶就說,即使老村可以建新房子也要到外面建房或者買房。說到底,老村子格局已經不符合現代生活的要求,老村子的土地要能夠利用,就須對老村子的整個格局有大的調整,政府和村集體就需要提供基本的公共設施。
正是基于以上幾個方面,村民就不愿在村里建房,有的在村莊的外圍蓋房子,村莊的原有地理邊界被打破,有的則干脆到城鎮里買房,其中部分人已經搬進去住,有的則準備要搬進去,家里的房子他們是不打算翻新了。有的村民,搬出去住還要回家種地,于是就形成了村民們所說的“白天農村戶口,晚上居民戶口”的流動現象。而一旦村民們搬出去住,他們對老村子的公共事務就更加不關心,老村子的進一步衰敗就不可避免。在外面住的時間越長,中年人還偶爾回村看看,過年時候還回來拜祖,但是年輕人感到越來越不習慣,有的村民就說“農村小住可以,常住不行”,這可以看作是對農村生活的經典概括。
就粵北村莊來看,當地以山區和丘陵地形為主,每個自然村都有各自的風水考究,老村子民居原來是以祠堂為中心,村莊布局整齊條理,具有厚實的內生文化價值,居住環境十分適宜。但是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村莊規劃被打亂,越來越顯得落伍而被村民嫌棄。實際上,并非所有外遷的村民都是自愿的,相當部分是因為村莊越來越不適宜于居住而無奈搬離。因此,當前要保護村莊社會,就在于再造村莊的人文地理環境,或者說文化的機理。須要有村莊建設的規劃意識,然后在有序更新中傳承村落文化價值。否則,人們只會紛紛脫離村莊,村莊的消逝就在不遠的將來。
作者簡介:余彪,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