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高蕓:供需雙向發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 作者:高蕓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17 錄入:12 ]

03年至今我國糧食生產已實現“十二連增”,近年來,棉花、油料、肉類、禽蛋、水產品、蔬菜、水果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均保持世界首位。然而在農產品供給總量持續增加的同時,我國農業在經濟新常態下面臨的內外部壓力也越來越明顯。

從農業內部來看,我國農業生產成本不斷攀升,仍依賴要素投入增長帶動產出增長;粗放的農業發展方式給生態環境帶來了相當的損害,化肥、農藥使用效率低,農業廢棄物有效利用率不高,農業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農業增長質量、產出效益的提高仍不明顯,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亟待改善,農業產業鏈的長度和寬度延伸不夠,限制了農產品價值增值空間;農產品供給結構調整對需求變化回應不足,農產品結構性短缺問題依然突出。

從農業外部以及國際環境來看,城鎮化快速發展與農業爭奪資源的矛盾將更加突出;城鄉發展差距和收入差距加快了農村生產要素流出;大豆、棉花、糖料等一些主要農產品國內外價格倒掛,高于配額外完稅價格;國內農產品漲價空間面臨全球農產品供給相對寬松的擠壓。

當前,聯通農業的供給方與需求方迫在眉睫,供需雙向發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首先要理清供給側改革思路,明確重點任務,切實落實改革措施。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農業供給入手,針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品種結構、成本結構等關鍵問題推進改革。首先要明確改革從供給入手,并不意味著僅僅是抓生產。從供給渠道來說,我國農產品是由國內生產、國際貿易以及庫存調控形成的供給體系。既要立足國內生產,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安全,也要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適當進口,同時利用庫存進行豐歉年調劑和國際市場調控。從產業鏈角度來看,農產品供給的生產效率要提高,要素投入結構需優化,要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銷售渠道需暢通高效,供需信息要及時對接,實現農產品銷得好;要重視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民充分分享農業增值收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的提升,要拓寬現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的角度和思路。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經濟新常態下提升農業競爭力的主動選擇,也是現代農業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和問題倒逼的結果。從偏重需求側調控轉為偏重供給側調控,主要原因是農業供給對需求變化回應不靈敏,需求對生產傳導渠道不通暢。供給側改革不是要推倒以往需求側調控政策和措施,而是從“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發力,從供給側助力需求側政策目標的實現和效率的提升。從農業現有發展水平來看,小農戶供給和大市場需求無法對接,農產品優質優價體系尚未健全,優質農產品與普通農產品的價差無法覆蓋成本,加之農產品生產周期和空間的特性,因此農業領域需求對生產供給刺激激勵有限。從供給側改革,既可以通過調整生產結構,優化要素投入結構有效回應市場需求,也可以激發微觀經濟主體創新潛力和能力,聯合推進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從供給側創造需求。

(作者單位: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连续高潮 | 日本免费一级a一片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免费 | 亚洲国产综合激情视频 | 青青青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久久综合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