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錢念孫對如何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良方”:繼承中國傳統的鄉賢文化,讓官員、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還鄉”。錢念孫認為,“退職還鄉”不僅實現了寶貴人才資源從鄉村流出到返回鄉村的良性循環,使社會人才分布結構趨于合理,有利于整個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還對解決當下農村“空心化”積弊,對緩解大城市過于擁擠、不堪重負等“城市病”,具重要意義。(3月12日中國網)
說起來,官員、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還鄉”,不僅可以解決鄉村人才問題和農村“空心化”積弊,而且還可以緩解大城市過于擁擠、不堪重負等“城市病”,一舉多得的積極作用還真是不可小覷。把它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也不失為一種創新,然而,在與之相關的一系列配套改革未見端倪的語境下,要推行這樣的“良方”談何容易。
首先,究竟其中的多少人會何去何從回到鄉村并不樂觀。眾所周知,官員、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作為社會的精英階層,來自于社會的各個層面,城市農村都有。盡管鄉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在這些人士之中,也不乏原本來自鄉村者,但遠遠沒有想象的那么多。盡管“退職還鄉”在一定程度上“使社會人才分布結構趨于合理”或許還靠譜,但要說能夠達到解決農村“空心化”積弊和緩解大城市“城市病”這些棘手的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恐怕還有些愛莫能助。這兩個問題顯然還得另下功夫解決才行。
其次,相關的路徑也還需要完善。一是居住的問題。這些來自鄉村的賢達人士,由于歷史的原因,很多人戶籍已經長期離開了故土,故居早已不在或是沒有所有權。而現今涉及農村集體土地改革的相關政策還只是一個方向,沒有在家鄉修房或買房居住的政策支撐。二是醫療問題。由于體制原因,這些人的醫保關系很多還在城市,老年人本來身體就每況愈下,就算是“告老還鄉”,如果醫保關系不暢讓其長期往返于農村和城市之間治病就醫,明顯顧此失彼、不是利民之舉,而且容易產生新的問題。三是思想觀念有待改變。在許多國人的內心深處,仍然存在以城市人為榮的觀念,想告老還鄉的人恐怕并不多,出臺硬性規定必須回鄉養老肯定行不通,靠提倡也未必響應者眾多。
因此,盡管外國有這樣的例子,但都是基于一定前提條件的。對國人而言,要真正形成這樣的局面,首先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是通過相關體制改革處理好相關問題,待時間成熟之后,一切才具有可行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