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村落的保護面臨著各種問題,其根源是鄉村遺產觀念的不普及,文化認同感普遍缺失,人們普遍認為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是落后貧窮的象征,不認同它們存在的價值;與此同時,村民只有在村落保護和發展中獲益,才會認識到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的寶貴價值,才會真正建立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進而重建凝聚力。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村落空心化的問題日益嚴重,村落尤其傳統文化村落的保護,正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我認為,其根源是遺產觀念,尤其是鄉村遺產觀念的不普及,文化認同感普遍缺失。在大多數農村地區,人們依然普遍認為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是落后貧窮的象征,不認同它們存在的價值。
文化遺產保護的觀念起源于歐洲,在我國,這種保護觀念的傳播經歷了很長的時間,真正實現大眾化大約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從政府發揮的作用而言,我們在這方面的認知與舉措并不滯后,然而,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大多數基層干部和民眾對遺產保護的疏離、冷漠甚至抵觸,尤其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更是如此。
村民們追求現代化生活無可厚非。什么是現代化的生活呢?廚衛現代化、有良好的采光和隔音、人均面積達到一定指標,而這幾個條件和房子的新舊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在有些國家,人們更愿意把錢用在老房子的維修利用上。而我們則主要投入到新房建設上——文化遺產在不同社會有不同命運,我認為,這首先是觀念問題,而不是經濟問題。
觀念的問題,要從觀念上解決。可行的方式是政府拿出一定資源,和專業機構、社會組織通力合作,建立起一批示范點或示范村,引導村民轉變認識,從而在根本上改變村民觀念,最終實現村落保護的成本由全社會共同承擔。
導致村莊空心化的首要原因并不是人的離開,而是公共生活的缺失。而公共生活中心是可以重新營造的。河南省新縣的西河村,將廢棄的糧倉改造成糧油博物館與村民活動中心,受到了村民的喜愛和各界認可,也使西河村呈現出新面貌。公益建筑,如童書館、小型學校或幼兒園等,這需要創造出一些專門的空間,讓不同群體有公共活動的地方,一方面幫助村莊恢復活力,另一方面也為城市志愿者的到來提供場所,如時尚建筑,如茶館、小型餐廳、小型客棧等。時尚建筑最好是帶有一些反差意味的建筑,成為鄉村旅游的亮點。亮點形成后,可以在短時期內積聚人氣,這對改變村民觀念大有好處。
建議在各個傳統村落里,由政府籌集或募集資金,對三處左右的傳統民居或歷史建筑進行保護修繕和內部改造,使其符合現代化的居住使用標準。示范點的選擇可以是公共建筑、公益建筑和時尚建筑這三類。公共建筑,如大會堂、民俗博物館、村民中心等,此類建筑能聚攏人心,激發地方文化自豪感,讓村落重新找回集體凝聚力。
這三類示范建筑,最好由高水平的設計師來完成。示范點的實施也要有足夠的組織保障和可靠的技術隊伍。示范點完成后,利用新媒體廣泛宣傳,使其迅速形成品牌效應,成為激發村落活力的“引爆點”,達到快速扭轉村民觀念的目的。
各地還可以建立示范村。河南省信陽市的郝堂村,是近幾年來村落保護和鄉村建設成功的案例之一。主持該規劃的學者孫君敏銳地認識到中國農村衰敗與空心化的根本原因是村莊集體的渙散。他到郝堂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村莊規劃,也不是建筑設計,而是垃圾分類。通過垃圾分類,實現了環保目的,也考驗了村干部的行動力。第二件事,是規劃村莊產業。在產業問題解決后,基本上實現了讓村民安居樂業。第三件事才是規劃和設計。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案例是浙江省蘭溪市諸葛村。由村支書牽頭,村民自發組成了保護組織,從各方募集資金,維修、管理古建筑;村集體利用旅游收入補貼村民,贏得了村民的普遍支持。
相較于“硬件”建設,村莊的“軟件”更難把握。軟件建設的最終目的,是重建缺失已久的村莊集體凝聚力。村民只有在村落保護和發展中獲益,才會認識到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的寶貴價值,才會真正建立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進而重建凝聚力,實現對傳統村落的自覺保護和自主管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城鄉報2016-03-3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