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相傳飛:為什么那么多農村孩子不讀書了?

[ 作者:相傳飛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4-07 錄入:王惠敏 ]

清明回家,參加弟弟的葬禮,閑談中聽到更多的是“你今年掙了多少錢?”“你買車花了多少錢?“你在哪兒干活啊?”上至70歲農村老人,下到15歲農村娃娃,每每談及此臉上總是露著幸福的笑容。很少有人提到上學讀書的事,偶爾有,也都是一些悲觀的語調“上學干啥啊,還不如趁早下來出去找點活干”。突然想到了熱播劇《我的二哥二嫂》、《平凡的世界》里面那個年代里主人公們對求學的愿望,對知識的渴望。感動于他們在苦難中的堅強,感動于他們在平凡中的偉大,在求學中的艱辛。然而當下在農村所表現出來的求學氛圍不濃厚,讀書氣息淡薄令人唏噓不已。

據了解,家鄉的農村青年十之八九初中就輟學回家干活掙錢,很少有人繼續讀書考大學;長輩十之五六也一致認為考大學已經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并不是什么揚眉吐氣的事,也不能解決家庭經濟問題,相反還會使家庭的負擔更重。“讀書無用”的悲調在這里似乎成為普遍的共識。何以如此?

一、掙錢的機會多了

工業化迅速發展的同時城鎮化建設也不斷推向高潮。機械廠、板材廠、加工廠、電子廠等各種新型產業遍地開花;建筑工地也鋪天蓋地覆蓋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這些突如其來的工業場所急需著一大批勞動力來填充,不同的崗位對勞動力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快速的社會分工、大量的就業機會把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土地里解放了出來。大批大批的農民如急流般涌進就近的工廠以及建筑工地,并以積極地態度適應著非農的職業。每天50—300元不等甚至更高的勞動報酬讓這里的農民們嘗到了甜頭。辛辛苦苦在耕地里勞作一季度獲得的報酬遠不如這種非農職業的報酬來得實在。工廠越建越多,工地也越來越多,需求的勞動量也越來越大,上至70的歲的老人,下至15、6歲的小孩也紛紛加入到打工的大軍中,并樂此不疲。

由于他們所從事的大部分職業多以低技術含量、高勞動強度為特征,報酬多以時間和汗水來衡量。因此為了獲取更高更多的報酬,大部分農民舍棄了農田,走出了農村,起早貪黑,爭分奪秒的投入到了打工中,干的時間越長,掙得報酬也就越多,并無形中形成了相互競爭、相互攀比的風氣。于是,以追求經濟利益為核心的強有力的理性農村生活方式逐漸建立起來并取代了以往農村鄉土慢節奏式的生活模式。這種經濟理性的生活觀念漸漸滲透進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任何事情任何東西處處以金錢來衡量,從衣食住行到人情世故,不管是喜事喪禮還是走親訪友全部與金錢掛鉤。為了能夠更好的維系著以金錢為基礎的農村人際關系與互動交往,農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掙更多的錢。

霍曼斯的社會交換理論中的成功命題說到:“個人的某種行動越是經常地獲得相應的報酬,那么,他就越可能重復這一行動”。于是,當所有的人都重復打工這一行動時,村莊里集體扎堆嘮嗑,集體組團趕集,集體趕廟會的現象在農村越來越少,甚至消失的無影無蹤,農村的集體記憶在衰退,村莊的公共空間在萎縮。生產、生活的多元化逐漸增加了人們之間的陌生感,拉開了彼此的心理距離。

就業機會的增長速度過快,在削弱了傳統的親密聯系的同時沒有及時建立起新的符合當下狀態的共享價值觀,我們看到的是人們為了生存和利益呈現出了原子化的離散狀態;我們看到的是大部分農民只注重眼下的短暫利益,而忽視了更多的價值追求,例如:讀書學習以及提升自我道德修養。從這一角度來看,掙錢機會的增多削弱了讀書教育的功能。

二、重視教育的時間少了

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的理性意識逐漸滲透農村的狀態下,農民更加精于計算,精于利益博弈,小到柴米油鹽,大到人情世故,人情和情感亦抵不過利益的算計。那么,教育也不在話下。理性意識驅使農民們不得不考慮在教育上的投入能不能獲取預期的報酬。

村中一位農民算過一筆賬,培養一個農村的孩子成為一名大學生,需要花費16年的時間,投入將近20萬元,然而大學畢業后卻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最終不得不被迫回家打工,既丟面子又沒有獲得相應的報酬。相反,提早輟學的孩子可以利用讀書的這些時間去掙錢以減輕家庭負擔。所以,更多的農民選擇了讓孩子只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就投入到社會中打工掙錢。退一步講,在前文也說到掙錢的機會多了,農民們起早貪黑、爭分奪秒的投入到打工中,這樣一來,他們親自照顧孩子的時間少了,只能托付給年邁的父母。

隔輩教育現象在家鄉農村越來越普遍。經常看到有些爺爺奶奶為了不讓孩子哭鬧會不斷地給孩子買玩具、零食等來哄他們開心,有的甚至長時間讓孩子與電腦游戲相伴。如此一來,這部分孩子便也喪失了接受啟蒙教育的最佳時期,可能導致以后上學期間無法形成良好的學習興趣以及習慣,學習成績不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中途輟學的孩子也不在少數。而僅有幾個堅持到最后高考的孩子很少能考取重點高校。求學失敗的案例太多,成功的典型太少,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上學的動力和信仰,以此也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也為“讀書無用論”的流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非理性的理性中的無奈選擇

有人說在短暫經濟利益的滲透下,財富成為農民唯一趨之若鶩的對象,并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的確,我們也看到了大部分人在金錢利益的驅動下,歇斯底里地忘情工作,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選擇與機器轟鳴聲相伴。我們也真實地看到了可觀的經濟收入讓他們建了新房,買了轎車,幸福的扎根在農村;那我們有沒有想過到底是什么讓農民們只注重利益而弱化了教育功能?是什么讓農民只看到了讀書帶不來的顯性資本(如可觀的報酬),而忽略了隱藏在背后最為重要的隱性資本(如人脈資源、邏輯思維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以及實現社會流動)?

與其說“讀書無用”是農民不理智的觀念,倒不如說是農民在既有“結構”和客觀環境面前的一種無奈之舉。盡管國家出臺了各種教育政策以及采取各種措施以實現教育公平,而現實是如今農村的教育資源與教育機會卻遠遠達不到人們的預期值,不管是在師資力量上還是教學設備上遠遠落后于城鎮。

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鮮明的指出“結構”最基本表達的意思就是規則和資源,并且“結構”對于作為個體存在的社會行動者及其行動具有某種約束力和強制性。也就是說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機會不等以及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客觀結構環境使得部分農民被迫而又無奈的放棄了繼續讀書求學的希望。

前幾日,筆者的一個弟弟在工地上打工時意外死亡,給家里帶來了很大的悲痛。他就是一個在“讀書無用論”環境里無奈而又“幸福”成長的典型案例。16歲下學的他便開始輾轉于不同的工廠拼命打工掙錢,從不偷懶,與眾多的農民工一樣保持著快節奏的打工生活方式。其實,不幸的悲劇應該足以給我們很大的感觸與思考。這樣的青春年華本應該坐在教室讀書學習,本應該可以通過求學改變命運。還有多少農村孩子過著這種艱苦的打工生活,看似光鮮,卻如此艱辛。

涂爾干曾說過:“人的欲望不會因為滿足而自動停止。”錢是永遠掙不夠的,人的欲望也是永遠滿足不了的。讀書雖然不能完全改變命運,但是不讀書真的永遠改變不了命運,我們需要思考,知識的血脈如何在農村流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騰訊文化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 | 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乱码字幕国产中文乱码 | 最新国产在线aⅴ精品 | 熟女制服丝袜另类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