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社科院在京發布《中西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處境與對策》一書,其中一項“中西部農民向城鎮轉移意愿分布”調查顯示,“很想”向城鎮轉移的農民工占11.83%,“比較想”的占21.73%,“一般”的占17.45%,“不太想”的占24.82%,“完全不想”的占24.13%,約一半農民工不想進城,另外66.1%的農民工認為到了一定年齡就想回鄉。消息發布之后,在網上引起熱議。(4月26日《中國青年報》)
為了鼓勵農民工進城,合理引導農業人口有序向城鎮轉移,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全國各省市均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措施等辦法,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但結果如何呢?我們從社科院發布的這組數據當中便不難得出答案,雖然費了不少力,但也只能說是收效甚微。
那么,到底是什么阻止了農民工進城的腳步,又是什么讓近一半的農民工拒絕到城里來過市民生活呢?筆者以為,其根源仍然離不開人們賴以生存的“飯碗”問題。事實上,也確實難怪農民工兄弟對到城里來定居與生活望而卻步,因為,從現實角度分析來看,城里人這碗飯還真的是不太“好吃”。甚至連有些土生土長的城里人都感覺到了生活的日益“壓力山大”,又何況是文化知識水平本就不高,就業技能與領域又相對過于單一與有限的農民工兄弟呢。
所以,筆者倒是以為,不論是各級政府也好,還是廣大民眾也罷,且不要自以為是地認為現今的農民兄弟仍然還是過去那種只顧埋頭苦干,不顧抬頭看天的老式農民,更不要以為你向他們拋出了城里人身份的“繡球”,就能夠讓他們不管不顧地跑到你的身邊來。面對最現實的生活問題,其實他們也和我們所有人一樣“精細”得很,尤其是對于從鄉下到城里生活所將面臨的房子、工作、子女就學以及高昂的日常生活開銷等等諸多棘手和令人頭疼的問題,他們更是有著十分理性的自我盤算。
而這些城里生活無法避免的現實問題,又有哪一項不得靠金錢去擺平和解決?那么,對于農民工來說,假如真像政府所期盼的那樣,放棄了農村的土地和房屋,一頭扎到城里來居住和生活,試問,堪比天文數字的高額費用支出,他們靠什么來解決?難道僅憑去工廠、工地上打工或是當快遞員、環衛工、保安員那點忽高忽低,毫無保障的收入?那豈不是得“餓死”!更不要說一顆大蔥七八塊錢、一斤大蒜十幾塊錢,以及更加可怕的動輒上萬甚至數萬一平米的城市樓房了,連無數的城里人都買不起,我們憑什么相信農民兄弟能夠住得起?恐怕他們在農村靠種地和打工賺來的那點錢還不夠在大城市里買下一個廁所的費用。
也許有人會說,牛奶會有的,面包也會有的,我們的政府正在積極努力地加緊解決這一系列連城里人都感覺到無比頭疼和惱火的問題,也能夠保障進城來的農民兄弟吃得上飽飯、住得上樓房、子女有學上,但在筆者看來,連城里人面臨的這些問題都還沒有解決好,我們就不要急著將農民工從自由舒適的鄉下生活中生拉硬扯進城里來“受罪”了,以免我們的好心“坑”了他們本該輕松自在、無憂無慮的未來生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甘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