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鄉村教育面臨諸多突出問題:人員緊缺、老齡化嚴重、工作壓力大,城鎮化進程也在不斷減少鄉村生源,一定程度上倒逼鄉村教師轉校甚至轉口。如何協調平衡城鎮化和鄉村教育?對此,記者采訪了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教育研究院院長唐智松。
中國青年報:我國鄉村教育落后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唐智松:造成鄉村教育困境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首先,從社會變革角度看,新中國成立后,改造了以前鄉村教育的多主體投入局面,鄉村學校逐步全部納入國家辦學體系,但國家對鄉村學校投入較城市學校少,限制了校舍等物質建設。新中國成立初期,缺乏人才,鄉村學校更是缺少合格的教師,限制了師資建設。這些都是對鄉村學校的歷史欠賬。
其次,從社會變遷角度看,“文革”期間,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讓部分鄉村學校補充了教師,但隨著知青整體性回城,鄉村學校又陷入“教師荒”。改革開放后,隨著中等師范的恢復與擴大,鄉村學校得到了較好的教師補充,但受“下海潮”影響,不少鄉村教師或辭職下?;蜃兿嘟浬?,出現了鄉村教師大量流失的現象。這些都是對鄉村學校的沖擊。
最后,從社會變化角度看,一方面隨著農村常住人口銳減及留守兒童減少,鄉村學校急劇萎縮,教師一度面臨“人員富余”而轉崗的境地。另一方面,鄉村與城市的工作條件及生存環境差距,以及自己孩子的學業等系列問題,促使一些教師作出離開鄉村學校的選擇。
中國青年報:目前,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就讀的比例在升高,鄉村學校生源出現減少,倒逼一些鄉村教師離開學校,您如何看?
唐智松:農村出生率下降及人口減少、部分孩子的進城流走,使得鄉村學校規??s小是必然現象,也是中國農村走向城鎮化的必然。它也確實提出了學校減少之后教師的去向問題。
但我認為,這應該不是一個問題。因為以前主要是大班教學,現在正好轉向小班化、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實現鄉村學校在轉型中的“彎道超越”。這不但解決了所謂的教師“富員”問題,也解決了近20年來一直被人詬病的大班教學“一刀切”的問題。積極地看,它是鄉村教育“起死回生”的契機。
中國青年報:城鎮化與發展鄉村教育二者之間應該如何協調平衡?
唐智松:關于城鄉教育的協調平衡問題,我們要在認同農村城鎮化、個體自由流動的前提下,通過多元化的高考制度改革來打通城市學校、鄉村學校通往高等院校的路徑,讓城、鄉學校各自因地制宜地辦,也即城市學校培養主要面向城市崗位就業的人才,鄉村學校培養主要面向新農村建設的人才。應當思考城、鄉學校的統籌問題。
我認為,一方面要建設好鄉村學校,比如以“傘形結構”布點鄉村學校校址,即在城鎮建立初中中心學校、四周布點鄉村小學,解決上學路途及安全問題,讓鄉村學校既是孩子們的向往、學習的樂園,也是展示文明、教化的舞臺。另一方面也要辦好城市學校,比如實行“縣管校用”聘用教師,即在區域內實施通派教師,解決因為教師資源不均衡而引發的擇校、亂收費問題。此外,科學布局城市民辦學校,成為解決外地生源就近就讀的有益補充??偟膩碚f,平衡協調發展城鄉教育還有許多工作要去做。
中國青年報:結合當下的城鎮化趨勢,未來鄉村教育的良好態勢,依您看應該是什么樣的?
唐智松: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指出,中國教育走錯了路,它教人為了做“人上人”而遠離生活,結果讀死書、死讀書而讀書死。這種傾向今天仍然存在,鄉村學校尤甚。因此,在人身自由流動的理念下,正視農村孩子升學與就業的現實需求,為了讓土地換個種法、農民換個活法,農村教育需要新的想法:以校舍布點科學化、辦學條件標準化、教師隊伍合理化為基礎,通過教育內容生活化、教育途徑多樣化、教育評價多元化,辦出對農村孩子及家長有吸引力的鄉村學校,培養出一大批對鄉村建設有感情、有能力的城鎮化人才,這應該是未來我國鄉村教育的“理想”。
唐智松系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教育研究院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青年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