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嚴重,農村環境狀況令人堪憂。筆者認為,建立和推進農村環保自治制度是改善農村環境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以成為政府環境監管工作的必要補充。
農村環保自治是農村現實社會狀況的需要。一方面,現在農村經濟迅速發展。廣大農民在充分享受日益豐富的物質需求的同時,農村環境也面臨著生態破壞和工業污染的威脅。另一方面,隨著機構改革的深入,縣、鄉兩級政府已經形成了“小政府、大社會、大服務”的模式,環保部門的人員較少,而廣大農村又是縣、鄉兩級政府環境監管的重點和難點,僅靠現在縣、鄉兩級的環境監管能力,很難全部管理到位。鑒于此,亟須根據農村環保工作特點,創新環境監管機制,讓農民自己管理一些農村環保事務。
如今,在我國一些地區,農村環保自治已初見雛型, 并對當地環保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湖北省恩施州一些縣農村以鄉規民約為章程成立起來的松散環保組織,正在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管理當地一些生態環境保護事務,補充了政府監管,緩解了環保機構人員偏少、環保投入不足、環保工作繁重的困難。
如何建立和推進農村環保自治制度?如何使這一制度發揮應有作用?筆者認為,我國各地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不同,農村環保自治制度應根據現行法規和地方特點等建立,并成立農村環保自治組織。
農村環保自治組織應由當地政府引導、環保部門業務指導,形成自我組織、依法建章、互相約束、共同完善的非法人機構。自治機構可由當地工礦企業法人和農民自愿組成,聘請本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或有聲望的人擔任自治組織的監督員,充分調動農村社會人員的積極性,加強農村環保工作。
農村環保自治制度的內容可以包括:宣傳環境保護法規、政策;監督本地工礦企業的排污情況,并定期向環保部門報告有關情況; 管理本地一些生態環保事務, 如保護山林、飲用水水源等;召開例會,分析本地環保情況,向政府提出一些工作建議;維護農民環境權益等。
此外,要建立一套嚴格的農村環保制度考核和獎勵機制。激勵農民參與環保工作,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但考核標準不能過于單一,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獎勵資金可由自治組織成員自籌一部分,國家補足一部分。
農村環保自治工作應在鄉鎮環保部門指導下開展。鄉鎮環保部門在環境監管的笫一線,熟悉農村情況,有較好的群眾基礎,有農村工作經驗,有利于推動農村環保自治工作的開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環境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