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教師流失嚴重的今天,對“閑暇消費”的研究可以為我們“穩定鄉村教師隊伍”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鄉村青年教師通過“閑暇消費”不僅可以建構一種區別于其他鄉村群體的形象,還能通過合理的“閑暇消費”尤其是文化產品的消費達致精神的自足,進而形成對自我、鄉村社會和鄉村教育的認同。
根植于鄉村社會的文化傳統和消費社會的消費理念之間可能出現的沖突,也是需要鄉村青年教師在進行“閑暇消費”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閑暇消費”不僅能推動教師加深對文化特質的認識,還能引領鄉村社會的文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理論創新從問題開始”。在教育領域,作為理論創新起點的“問題”指的是教育實踐中出現的重要問題。對鄉村教育研究來說,鄉村青年教師如何科學合理地利用閑暇時間,無疑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
閑暇時間一般指的是不受外部條件制約,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合理利用閑暇時間,不僅能夠提升鄉村青年教師的生活質量,實現自主發展,而且有利于鄉村青年教師更好地融入鄉村學校和鄉村社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中提到,要“不斷改善和提高鄉村教師的工作生活條件”,其中生活條件的改善和質量提高的重要表現就是鄉村教師合理認識并利用好閑暇時間。“閑暇消費”指教師在閑暇時間進行的消費活動,是鄉村教師閑暇時間的主要活動形式。科學合理地認識“閑暇消費”的積極作用,引導青年教師的“閑暇消費”行為,有利于提高鄉村教師的生活質量,促使鄉村青年教師融入鄉村社會,從而實現“穩定鄉村教師隊伍,帶動和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提高”的目標。
滿足精神生活的需求
精神生活是為了生存或者發展而進行的精神性生產和享受的活動。精神生活影響著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教育觀的形成和發展。鄉村青年教師的精神生活質量反映了其生命質量和價值取向。尤其是鄉村青年教師,更加需要認識和引導其精神生活。一位精神生活貧瘠的鄉村青年教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是一名優秀的教師。那么,如何豐富教師的精神生活?我們認為,“閑暇消費”是豐富鄉村青年教師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
德國哲學家皮珀在《閑暇:文化的基礎》中提到,閑暇“既是一種精神現象,也是一種靈魂的狀態。它強調一種內在的無憂無慮,一種平靜,一種沉默,一種精神的態度,一種人所保持的平和、寧靜的狀態”。這指出了“閑暇消費”的本質是一種非功利性的精神活動。“閑暇消費”指向鄉村青年教師的精神滿足和生命成長。
調研得知,鄉村教師流動呈現結構性不平衡特點,主要表現在教師從經濟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出現這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鄉村青年教師缺乏自我認同,尤其是內在精神生活貧乏、蒼白。為此,需要從多個角度理解鄉村教師流失的原因,一方面是現有的物質條件缺乏,另一方面精神生活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通常認為,“城鄉二元結構”導致鄉村學校物質條件差,不能滿足教師精神生活的需要,政府“需要加大閑暇生活投入,完善閑暇生活條件”。我們認為,前一種原因可以通過政府增加資源配置力度加以解決,后一種則需要挖掘和體悟鄉村教師精神生活的多樣性。鄉村青年教師通過“閑暇消費”不僅可以建構一種區別于其他鄉村群體的形象,從而獲得自我滿足和肯定,還能通過合理的“閑暇消費”尤其是文化產品的消費達致精神的自足,進而形成對自我、鄉村社會和鄉村教育的認同。
然而,社會學家鮑曼認為,“我們的社會是一個消費社會”,似乎“一切都可以購買,一切都可以出賣”。這不僅暗示著消費產品的多元化,而且意味著消費對生活的引導作用。這里的與眾不同不僅有積極意蘊,還可能有負面意涵。教師群體“亞文化”的興起就是最好的說明。所以,鄉村青年教師在進行“閑暇消費”過程中需要警惕消費主義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根植于鄉村社會的文化傳統和消費社會的消費理念之間可能出現的沖突,也是需要鄉村青年教師在進行“閑暇消費”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取得鄉村社會的信任
通過“閑暇消費”取得鄉村社會的信任,建立在中國鄉村“面子”觀的基礎上。“面子”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夠感受到的文化社會現象,尤其是在鄉村社會,“面子”影響著我們行動的方式。“面子”的獲取或保持是存在于關系中,給他人“面子”,也會潛在要求他人給予“面子”。否則這種關系就會解體,甚至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正如林語堂所說,“‘面子’是統治中國人的三位女神中最有力量的一個,中國人正是為它而活著。”也就是通過外在或客觀的表現,獲得社會或他者對自我的認同,從而提升社會地位。
在我們的調研中發現,鄉村青年教師不僅容易被邀請參加一些文化活動的籌劃和推廣,還有機會參加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籌劃工作。這一方面是鄉村社會對教師文化身份的尊重和認可,另一方面也是青年教師融入當地文化、生態圈的機遇。鄉村社會的文化想象中,教師形象是別著鋼筆、穿西裝的文化人。因而,鄉村青年不僅需要體現專業水平,還需要在參與文化建設、外在著裝等方面表現出具有文化特質或文化地位,這樣才能形成一種差異的認識,從而在形式上獲得一種地位或認同,以更好地融入鄉村社會。鄉村青年教師的“閑暇消費”在此時便自然有了提升社會地位的作用。消費行為塑造的外在形象或表現,與鄉村社會的文化想象形成一種合力,促使鄉村青年教師獲得鄉村社會認可和接納。對于鄉村青年教師來說,要想發揮鄉村文化建設領導者的作用,成為新形式下的“新教師”,就必須從“閑暇消費”的視角思考如何取得鄉村社會的信任。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鄉村青年教師的“面子”不僅關系到所融入的鄉村社會所具有的文化特質,而且關系到鄉村學校的教育屬性。鄉村教師所具有的教育屬性要求鄉村教師在“閑暇消費”過程中不能出現過度消費的行為。因此,鄉村青年教師在進行“閑暇消費”的過程中,應該以體現學校教師身份需求為主,兼顧鄉村社會的文化特質,從而實現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專業的雙向提升。
教師專業發展的助推器
鄉村青年教師的特質在于鄉土性,或者說文化性。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必須根植于鄉村文化的特質之中。也就是說,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一方面意味著對鄉土文化有著深刻認識,尤其是需要認識所在區域的文化特質,把這種文化特質融入專業生活之中;另一方面,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意味著引領鄉村文化向著積極正面的方向發展。特別是需要把國家的文化方針或理念以合適的方式傳遞給鄉村學生、融入鄉村社會,從而起到一種文化建設領導者的作用。只有這兩面得到結合,才能實現真正的專業發展。我們認為,鄉村青年教師的“閑暇消費”是專業發展助推器,可以幫助鄉村青年教師實現真正的專業發展。概而言之,“閑暇消費”不僅能推動教師加深對文化特質的認識,還能引領鄉村社會的文化發展。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教育為例,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學校教育已經成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方式之一。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逐步將優秀的、體現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非遺內容編入有關教材,開展教學活動”。然而,“非遺”教育在實踐中,尤其是在鄉村學校教育體系中不斷被邊緣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非遺”本身的復雜性導致,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缺乏配套教師和教材。通過“閑暇消費”,鄉村青年教師不僅可以深入探究“非遺”的復雜性、文化性,通過這種文化消費成為“非遺”的文化傳人,還可以通過開發相關校本課程的方式來傳播“非遺”文化。在這個過程中,鄉村青年教師加深對鄉村文化或“非遺”文化的認識,為“非遺”教育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得以實現創造條件的同時,也起到了文化領導的作用,從而實現了真正的教師專業發展。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了“閑暇消費”所蘊含的積極作用,不管是提升社會地位、滿足精神生活的需求,還是促進專業發展,都可以幫助鄉村青年教師融入鄉村學校和鄉村社會。在鄉村教師流失嚴重的今天,對“閑暇消費”的研究可以為我們“穩定鄉村教師隊伍”提供一種新的視角。需要認識到的是,“鄉村社會已不再只是費孝通先生所言及的差序格局,個體化社會及行動中的理性精神日益滲透到鄉村社會,給我們的鄉村社會和鄉村教育帶來了‘無聲的革命’”。這種“無聲的革命”不僅改變了鄉村社會的“情感結構”,還影響了鄉村青年教師的“閑暇消費”。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教育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