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留守老人已經超過5000萬人,他們一邊忍受著與子女空間距離分隔所帶來的親情孤獨,一邊承擔著農業生產與照顧孫輩的重任,承受著身體與精神的雙重壓力。當前,亟需以提高服務精準性為目標,通過劃分精神需求類型,從供給側入手,改變服務資源投入方式,提高服務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留守老人生活質量,使其與其他群體一起共享小康社會幸福與富足。
現實困境:兩個“不對稱”
供給內容與獲取需求不對稱。近年來,各級政府和部門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農村文化建設活動,為提高農村文化氛圍,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這些文化建設活動和形式對于農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滿足成效不能估計過高,因為這些精神需求服務的供給內容與農村留守老人的獲取需求不相對稱。總體而言,農村留守老人存在年齡大、學歷低、心理脆弱和社會融入欠缺的群體特征,其對外界新鮮事物的接受意愿較低,對依靠集會或思考等需要耗費體力腦力的文化活動形式興趣不高。由于所處人生晚年階段,他們最迫切的精神需求是有關家庭發展和自身命運的認知矯正及心理疏導。因此,滿足農村留守老人群體的精神需求,應進一步突出活動的針對性。
供給方式與獲取能力不對稱。現行體制下,農村養老與農村文化建設涉及黨委和政府多個部門,各部門的職能特點與工作方向相互交叉又各有側重,但由于基層對接資源有限,精神需求服務的供給渠道難免重疊,部分供給內容由于訴求重點不同而導致信息傳遞模糊,直接影響農村留守老人對主流價值觀的認知與判斷,妨礙精神需求滿足。此外,由于農村公共文化場所建設相對集中(多為村支部所在地),農村留守老人需要出門遠行才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這對于身體與精力都處于下降通道的農村留守老人而言勉為其難,間接降低了其接受政府和社會提供的精神需求服務的動力和熱情。
解決思路:類型+投入+效率
劃分農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類型。現有有關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的研究多用“親情慰藉”代替精神需求,這一選擇窄化了農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多元性,壓縮了精神需求的層次性,使農村留守老人的部分精神需求被擠壓至隱性狀態。根據農村留守老人生活實際調查,結合馬斯洛需求理論,可以將農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依據強弱劃分為家庭倫理需求、心理調適需求、文化娛樂需求和社會參與需求四種類型。家庭倫理需求包括家庭生活和親情慰藉需求;心理調適需求包括挫折應對和終極關懷需求;文化娛樂需求包括審美欣賞和再教育需求;社會參與需求包括價值肯定和自我歸屬需求。不同類型的精神需求需要不同的服務資源和服務形式來提供支撐,任何寄希望于程式化和同一性的文化活動來滿足農村留守老人多元化精神需求都不切實際,必須在提高精神需求服務的精準性上廣開思路。
改變精神需求服務資源投入方式。實現政府管理創新。政府應加強有關農村留守老人養老服務的政策、法律和制度建立與管理,通過公共政策與項目支持促進農村家庭應對貧困和社會排斥,實現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促進代際情感紐帶維系;重視留守老人精神需求,將農村養老機構服務功能和服務內容升級納入法律指導范圍,確保農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獲得平等對待;根據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等不同養老形式,形成高效合理的養老服務資源配置和供給機制,使農村留守老人不同類型的精神需求都能獲得資源支撐。確立社區建設定位。農村社區建設應當在農村養老服務保障上補足短板,以維護農村留守老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為目標,確立社區作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服務的實施主體。加強服務職能整合。建議國家設立老年保健福利部門,整合文化、民政、人社、宣傳、組織、衛計委、老齡委等多部委農村養老服務職能,杜絕農村養老服務資源同質化建設和供給路徑重疊。在有條件的農村社區先行先試,對幸福院、衛生室、文化大院、農村書屋等現有公共服務機構進行功能整合和設施改造,設立集供餐、醫療、健身、教育、娛樂和心理疏導等功能于一體的社區社會福利館,承接各類社會支持資源并優化利用,通過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需求“一站式”服務,增強社區社會福利館的福利粘性,鼓勵農村留守老人走出家庭,走進社區,重構生活意義系統。
提高精神需求服務資源利用效率。更新決策理念。政府制定政策、法律和制度不能將留守老人視作問題對象,而應將其作為服務對象,也不能僅僅關注其經濟供養和生活照料,而應高度重視其精神需求,提高農村養老服務相關決策的適用性和長遠性。優化供給結構。根據農村留守老人不同類型精神需求強度,社區應優先加大家庭倫理需求和心理調適需求服務供給,在尊重留守老人意愿和提高服務資源易獲得性基礎上,提供文化娛樂和社會參與需求服務,提高服務資源利用效率。升級資源要素。通過社區互助組織重新建構家庭倫理秩序,幫助實現家庭生活正常化,運用新型信息溝通手段和人際交往方式加強代際互動,提供模擬家庭生活情境,增加子代情感反哺,滿足留守老人家庭倫理需求;建立普查、立檔、干預和跟蹤心理健康管理機制,聯合家庭和社會支持資源,通過專業社會工作者介入,提供心理支持,對部分精神性問題進行專業治療,開展生命價值教育,引導正確面對生老病死,滿足留守老人心理調適需求;整合利用現有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統籌開發符合留守老人理解力和當地文化傳統的娛樂形式,推廣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理念,滿足留守老人文化娛樂需求;創新社區治理形式,優化社區治理結構,成立社區自治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組建能力和興趣團體參與社區經濟發展,滿足留守老人社會參與需求。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