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7月27日《這個“老牌”貧困村為何“扶不起來”》,看了詳細報道,讓人哭笑不得。感嘆之余,深切體會到“扶貧先扶智”是多么重要!
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雅龍鄉這個叫盤兔的山村,離首府南寧車程不到200公里,卻是廣西最貧困的地區之一。政府的支持不可謂不大,扶貧干部的工作不可謂不認真,然而,許多“老牌”貧困村的貧困戶,陷入年年扶貧年年貧的困境。
我們不妨來一起看看奇葩原因:
“出去打工,吃不慣大米”
“沒文化、沒技術”
“種葡萄要被羊吃掉”
“氣力不夠、身體不好”
“等子女長大就享福了”
再注意一些細節:
“30歲的婦女,已經6個小孩,大女兒已經12歲”
“上午都是酩酊大醉”
“不再生小孩,是床不夠了”
全村596戶,貧困戶就是254戶,占一半還多;相互之間生活水平差距不大,唯一可比的是誰的子女多!還是應證了那句老話,“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整村的水平都差不多,自然沒有壓力,也就沒有動力,政府投入再多,使勁往上拽也無濟于事。
面對這樣的局面,當地領導也是兢兢業業,用盡了各種辦法:異地搬遷,引進企業,電商合作,但“黔驢技窮”,“老牌”貧困村依然“上午醉下午睡”“鴿子買光全消費”,習慣了舉債度日,成了“扶不上墻的爛泥”。
如何辦?扶貧先扶智!筆者建議采取這幾個辦法。
一是用村集體資金購買電視,強制性的集中群眾定時學習,看新聞、看世事,讓他們了解世外生活,逐步轉變觀念;
二是將扶貧資金部分用來扶持教育,確保貧困學生接受教育,既避免下一代“繼承貧困”,又反過來影響他們的父輩;
三是在西部志愿者計劃中,針對這個情況制定專項內容招募專業人才去辦“掃盲班”,傳授技術,“洗洗耳朵”;
四是再給地方領導壓擔子,立下“軍令狀”,“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那么“高壓之下必有猛士”!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不能“一顆耗子屎壞了一鍋湯”!在脫貧攻堅的征程上,需要和衷共濟,人人獻計獻策,把“扶不起的阿斗”們拉上路,一起富!
作者單位:北川羌族自治縣民宗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