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0日召開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開發到了攻克最后堡壘的階段,所面對的多數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抓工作。”從實際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是我省農村貧困地區實現脫貧的有效途徑。特色產業扶貧要取得最佳效果,必須瞄準“靶點”精準發力。
堅持精準幫扶,實現因人施策。利用特色產業精準扶貧,重在通過不同的扶貧模式,使不同情況的貧困人口以不同的參與方式加入到特色產業中。對有勞動力、無經濟能力、無技術的貧困家庭,可以引導其參與“龍頭帶動”扶貧模式。通過采用統一生產、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分戶經營、獨立核算的管理模式助其脫貧。對有勞動力、有一定融資能力、無技術的貧困家庭,可引導其參與“股份合作制”扶貧模式。這種模式中貧困農戶可入股成為股東,全程參與原材料購買、產品生產和產品銷售等經營管理。對有勞動力、有一定生產技術、有一定融資能力的貧困家庭,可引導其參與“多戶聯合互助”扶貧模式。以戶為單位,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形成松散聯合體,通過統一建設基礎設施,實現道路、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共享,減少一家一戶的投入。在生產環節,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合作互助,解決一家一戶勞動力無法開展生產的難題。
解決融資難題,降低投資門檻。資金缺乏是制約貧困戶參與特色產業生產的一大因素。農戶加入由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建立的生產園區,往往需要先交納一筆生產資料租費或購買生產原料的費用;一些地方還規定,農戶向農村信用社申請貸款,需由具有穩定收入的公職人員為其擔保,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貸款。資金不足、融資不暢,使得貧困戶難以跨過投資“門檻”參與生產并實現脫貧。對此,政府、企業、合作社、金融機構以及社會力量應多方配合,共同解決農戶融資難題。政府部門應進一步降低補助門檻、提高補助標準,改變擔保人辦法。企業和合作社可減免貧困戶前期投入,在農戶獲得最終收益后再扣除其成本,從而降低農戶進入門檻。金融機構也應加強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創新金融產品,增加貧困地區信貸投放。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對貧困戶提供資金支持,如建立農民資金互助組織、開展農民小額信貸等。
規范產業發展,提高產業競爭力。發揮特色產業精準扶貧作用,應加強監管,規范產業發展。其一,企業和合作社應提高信用度、保證農戶權益。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監管作用,對企業、合作社向農戶提供的農產品生產原料進行嚴格的質量把控,杜絕“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行為給農戶帶來經濟損失。同時,合作社要保證農戶參與決策和管理的權利,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其二,制定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提高產業競爭力。產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直接影響扶貧脫貧的效果。要遵循市場規律,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把握產業發展方向。在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注重產業鏈條的延長和產品附加值的提高,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產品競爭力,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促進貧困人口實現精準脫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河北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