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動為王、團隊為王、系統為王的時代,任何一座城市都不要忽略一個道理:自己再強大,也僅僅是大系統中的一個小節點,節點與節點之間,環環相扣,風險共擔,誰也離不開誰,誰也不能簡單替代誰。任何直線式、片面式、自我中心式的模式,都會一葉障目。
“珠三角”為什么能勇擔“泛珠三角”的領頭羊?為什么“山東半島”慎提“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而是站在東北亞經濟發展的全局高度,謀求與遼東半島的連接協作?同室操戈多年的成都與重慶,為什么不再單方過招而是謀求“合縱連橫”為成渝城市群?
道理很簡單,團隊的力量使然。全球經濟一體化意味著全球城市圈間分工、交流、合作、競爭諸關系的日益強化。只有大城市甚至大都市圈才能具備與世界進行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基礎設施,才能有足夠的產業集聚和經濟規模參與全球性的城市間競爭。某種意義上說,21世紀國際競爭的基本單位是大城市圈。
美國學者芒福德在闡述其區域整體發展理念時指出:“真正的城市規劃必須是區域規劃。”因此,解決城市問題不能局限于各自狹隘的單一范圍內,必須走聯合協調互補之路。
行政區經濟是我國特有的經濟現象。行政區之間在同一塊本應區域聯動的生態格局里,爭資源、爭項目、爭中心,必然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重復建設和產業同構,阻礙整個區域整體實力的提升。
從區域經濟發展規律與趨勢看,行政區經濟必將廢止,經濟區經濟勢在必行。與行政區經濟強調行政管轄對比,經濟區經濟更講究在一個自然區域內,不同行政區域以相同或互補稟賦要素為基礎,以共同發展目標為紐帶,進而結成區域經濟共同體。
如果說行政區劃是按行政手段,對相互關聯的自然區域進行的人為劃界,那么經濟區則是按經濟關聯度,對不同行政區域重新進行的自主組合。前者是“分”(行政劃分),后者是“合”(經濟融合)。
在世界的競爭已經從簡單的企業之間的產品與服務競爭,上升為城市與城市、城市圈與城市圈、區域集團與區域集團之間競爭的時代背景下,只有優勢互補,才能共創雙贏。只有以系統全面的方式思考,將自己置身于一個大系統里,錯位發展,互動對接,鑄就自身特色,打造團體冠軍,整個系統才有可能產生“1+1>2之理想效果。
作者系資深城市品牌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佛山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