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產業扶貧正成為不少地區從“一次性扶貧”邁向“可持續性扶貧”的首要選擇。不過,《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在貴州、寧夏、河南等地的貧困地區蹲點調研發現,基層在落實產業扶貧政策過程中,由于缺乏調查研究、作風不實,個別地區產業扶貧扭曲走樣,產業發展隨意性大,缺乏深加工等產業鏈配套,一些制約產業扶貧發展的關鍵節點還需加大破題力度。(摘自人民網9月9日)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精準扶貧,摸底排查和精確復核至關重要,只有深入分析致貧原因,反復核對、查缺補漏、認真分析,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才能一清二楚、了然于胸,確保做到扶真貧。如若不然,貴州、寧夏、河南等地的悲劇將呈“井噴式”發展。
習近平指出,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精準扶貧,講究精準施策,因地制宜、因戶而異、因人而異。一是幫扶措施的制定,切實做到精準發力、有的放矢,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最大彰顯和釋放精準扶貧民生政策能量,如“點對點”服務、“一對一”救助、“多對一”幫扶,不摘帽不松勁,不脫貧不脫鉤,扶上馬送一程。二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堅持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宜商則商,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養殖業,培育主導產品,提高特色產業開發效益。三是探索建立產業發展帶動機制。積極引導承包土地向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流轉,增加貧困戶財產性收入。推行“保險十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模式,提高貧困戶的組織化水平,讓貧困戶從產業發展中獲得更多利益。只有認真解決好現有扶貧政策、項目資金與群眾需求的有效對接,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精準扶貧,需要齊心協力、凝心聚力、合力實現。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協調運轉、協同發力,落實到位、考核到位,而不能各唱各調、各管各段,更不能推諉扯皮、敷衍了事。
扶貧的目的在脫貧,精準扶貧重在解扶貧中的難題,破脫貧中的瓶頸。因此,黨員干部要主動與困難群眾“結窮親”,把群眾當作自己的親人和朋友,想困難群眾之所想、急困難群眾之所急,憂困難群眾之所憂,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精準扶貧工作中來,做到扶貧精準到人、精準到戶,達到“應保盡保、應幫盡幫、破除窮根”的目的和效果,讓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真正得到保障,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和關懷。
作者單位:安州區政務服務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