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和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現象日益凸顯,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和資源硬約束的“地板”也日益趨緊,現在和將來,農村的土地誰來耕種,誰又能種好地,經營好農業,成為越來越緊迫的問題。對此,各地有不同的做法、經驗與教訓,而如何看待和解決這些問題,三農問題研究者和專家的意見也不盡相同。為此,中國婦女報《新農村新女性周刊》約請相關專家和研究者,就“新形勢下的農村誰來種地”話題進行討論。
上海作為全球性的大都市,不僅經濟高度發達,也是農業經營體制改革最富活力和最先進的區域。在三農領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中的家庭農場就出自上海松江經驗。上海各區縣政府從土地政策制定、社會化服務和農業補貼等方面,對家庭農場給予大力支持,讓家庭農場主不僅能獲得較高的收入,也使農民成為一份體面的職業,在一些鄉鎮甚至出現了農民爭當家庭農場主的現象。上海發展家庭農場的經驗既有普遍意義,但也有其特殊性。
區縣政府的政策支持體系
上海農村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征:
一是農村勞動力充分轉移,農民普遍脫離了土地和農業。2002年左右,上海農村新出生人口統一登記為城鎮戶口。同時,上海市迅速工業化、城鎮化帶來大量農村土地征收拆遷,有相當一部分農民轉為城鎮居民。除了依靠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減少農村人口外,上海市政府還依靠其雄厚的財政實力減少農業勞動力。例如,區縣政府推出了加強農村社會管理的公益性崗位,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困難農民的就業問題。
二是上海市政府為農民提供了較為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上海市農民有社保、鎮保和農保三種類型的社會保障,最低保障標準分別是每月1800元、1400元和800元(每個區的保障標準都有差異,一些區的保障標準高于此)。
上海市充足的非農就業機會和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為本地農民的生活提供了保底,土地無需承擔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功能。上海市農民普遍將土地流轉出去,目前土地流轉面積達到95%。這就為土地向家庭農場主集中、形成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了條件。
上海市本地農民愿意進城,從事有社會保障的、干凈衛生的、有節假日的工作,為了激發當地農民經營農業的積極性,尤其為了培育職業農民,區縣政府多方面支持家庭農場發展。
一是土地政策方面。上海農村人均耕地不到1畝,一戶只有3-4畝地。由于農民分散占有小塊土地,分散化流轉土地難以實現集中連片經營。上海市區縣政府在2006年左右推動村集體將農民的土地經營權反租到集體手中。村集體對反租回來的土地進行統一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然后將土地集中連片出租給經營者。這樣家庭農場主就可以獲得基礎設施優良、適度規模和連片集中的土地。
二是土地租金方面。一般情況下,扣除生產投入(不扣除租金),稻麥兩季的經營效益是1000多元/畝。在一般地區,上海市的土地租金普遍都達到了800-1000元/畝,甚至達到1450元/畝。這就使得農業經營者的收益有限。但在推行家庭農場的松江地區,當地政府控制土地租金在600-700元/畝,遠遠低于其他地區,這就提高了家庭農場的收益。
三是社會化服務方面。上海農村往往由政府或者村集體組建農機合作社,社會化服務市場尤其是農機市場被政府控制。一方面農機合作社為經營者包括家庭農場主提供一條龍社會化服務。這就使得農業生產非常簡單,家庭農場主主要負責田間管理。在機械化作業時,甚至不需要家庭農場主在場,村干部就為他們安排好了時間和機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過高額的農機補貼,控制了社會化服務的市場價格,家庭農場主可以享受到低廉的社會化服務,從而降低了農業經營成本。
四是農業補貼方面。為了推行家庭農場,松江區還制定專門的補貼政策,包括家庭農場補貼、農機補貼、農資補貼、貼息貸款扶持、農業保險保費補貼。2011年松江區家庭農場獲得的畝均補貼500元左右,占純收入的60%,2015年畝均補貼則達到752元。如果沒有政府的補貼,家庭農場主的積極性將極大降低。
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體系,使得家庭農場主經營農業很便利、風險低、收益高。上海市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在80-150畝左右,戶均純收入11萬元。家庭農場的收入水平不僅使務農者得到較高的收入回報,而且還感受到從事農業的相對體面。因此上海市出現了農民爭當家庭農場主的現象。為了讓更多的農民能夠從事家庭農場,上海市松江區的家庭農場平均面積由以前的140畝左右縮減到110畝,部分村莊甚至縮減到80-90畝。
上海經驗的特殊性
從上海家庭農場發展經驗來看,要讓務農成為一份體面的職業,不僅要求農業經營面積較大,也要求政府的支持和農業補貼。這種農業生產模式成本很高。一是社會成本高,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發展要求經濟社會高度發達,農業勞動力充分非農化轉移,并且地方政府能為農民提供健全的社會保障。二是補貼成本,農業本來是弱勢產業,利潤較低,并且還需要支付土地租金,農業經營者的收入要達到社會平均水平,政府的補貼必不可少。
在中國大部分農村地區,農民還沒有實現充分的非農化轉移,大部分農民還需要耕種土地獲得農業收入。在中西部農村地區,雖然青壯年農民普遍外出務工,但農民家庭一般都沒有放棄農業經營,年紀較大的父母繼續留村耕種,保持了“半工半耕”家庭經濟模式。在這些地區,家庭農場發展缺乏必要的適度規模的土地資源,而且,中西部地區地方政府的財政實力較弱,也沒有充足的財政實力為家庭農場發展提供財政支持。如果土地租金太高,家庭農場的效益就會大打折扣。
上海作為超級大都市,經濟發展走在前列,很多探索都具有先進性。但也正因為上海市特殊的經濟地位和發展階段,使其很多探索都具有特殊性。我們在學習、推廣上海的先進經驗時,需要辨識其特殊性和一般性,以切合當地實際。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婦女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