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牢牢把握“‘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根本是利益問題、利益問題的關鍵是收入問題”這條主線,緊扣市情農情,走以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為核心的農業現代化路子,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2016年前三季度,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10.7%,高于全國2.3個百分點,排名全國第二。
順勢調結構,大力促轉型,把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徑
山城重慶,人口多耕地少,山地多平壩少,相對于平原地區,這顯然不利于大規模農業生產。
善戰者,求之于勢。近年來,重慶農業按照“困難在山、潛力在山、希望也在山”的思路,充分利用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調結構,因勢利導促轉型,堅持走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之路,順應了客觀自然規律和自然資源稟賦要求,現代特色效益農業在山中崛起。
一是把準定位,優化農業產業空間布局。定位準、布局優,方能特色鮮明、事半功倍。2013年9月,重慶市委做出了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將重慶全域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重慶市農委以此為指引,根據五大功能區域的自然條件、農業資源、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因地制宜地明確各個功能區域農業發展重點,即在都市功能拓展區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和休閑旅游業、城市發展新區大力發展城郊特色效益農業、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著力構建農產品特色經濟板塊、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著力構建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和特色農業基地。實踐中,不斷優化布局,逐步形成了適宜重慶農業發展的產業體系。2016年7月重慶市委市政府通過了重慶農業發展“371”產業體系(“3”是指傳統的糧、豬、菜;“7”是指柑橘、榨菜、生態漁、草食牲畜、中藥材、茶葉和調味品等七大特色產業;“1”是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
二是突出重點,力促優勢特色產業大發展。伸開五指平推,必定軟弱無力;攥緊拳頭出擊,方顯強勁動力。在推進“371”產業發展中,對傳統的糧、豬、菜主要定位于保基本、保基礎、保供給,對新興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加大培育力度,而七大特色產業是現階段重點、潛力和增長點所在,是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小康的關鍵所在。換言之,就是要依托地方特色資源,結合丘陵山區實際,在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深化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把七大優勢特色產業鏈作為主導產業,重點聚焦、重點謀劃、重點推進。
按照藍圖規劃,全市農業部門齊心協力推進。在頂層設計上,七大特色產業鏈建設被重慶市委、市政府作為支撐重慶“十三五”發展的筋骨之一,寫入重慶市“十三五”規劃,明確了總體思路、目標、政策和措施;在工作方法上,實行“五見”,即在七大特色產業鏈建設中要見龍頭企業、見規模化基地、見投資量和產量、見配套政策、見產業鏈運行體系;在資金投入上,建立“特色效益農業”專項資金,每年專項投入10億元以上,目前已累計安排40億元;在機構設置上,重慶市農委成立“特效辦”,統籌協調各方。
同時,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作為一大產業來抓,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意見》等文件,著力構建都市行、涵養行、生態行、沿江行、山中行和最炫民族風“五行一風”的差異化發展格局。在市場和政府雙輪驅動下,重慶休閑農業呈現出從郊區到山區、景區到農區、零星到集群、觀光到休閑快速擴張、轉型發展態勢,成為農民群眾農外收入的重要來源。2016年前三季度,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接待游客890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近200億元,帶動40余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三是各優其優,合理發展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各優其優、優優與共,引申到重慶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就是要堅持七大特色產業為主導,依托各自獨有的地勢風貌、特色資源和人文環境,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游則游,引導各個區縣按照差異、錯位、協調的思路發展優勢特色農業,促進資源配置最優化,以一村一品推動一鎮一業,形成一縣一特,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注入新元素,提質增效益,夯實現代特色效益農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支撐
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的概念中,核心是“效益”。現代特色效益農業是山區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必由之路,是有別于吃飯農業、原料農業的商品農業、致富農業、特色農業,有別于傳統自給自足、粗放經營、產銷分離的市場化、競爭性、鏈條式農業。在通往現代農業之路中,重慶把產品加工、品牌打造、“互聯網+”、科技創新、農機裝備等現代元素作為提質增效主要抓手,成為特色效益農業富民的新支撐。
抓精深加工,延伸特色優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基礎是“一”,關鍵在“二”,“三”是融合劑。無論是基礎農產品,還是特色農產品,光靠賣原料產品、初級產品,銷售價格和銷售半徑都很受限。重慶在推進現代特色效益農業中,圍繞重點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培植“農”字企業,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新興工業,形成“以農興工、以工扶農、拉動三產”的經濟鏈條,延伸特色農產品優勢。堅持在政策設計上同步發力,促進農產品深加工發展若干政策,已進入重慶市政府決策程序。2015年底,全市共有1500家以農產品為主的“農”字號加工企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撐。
抓品牌建設,叫響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建設,是社會所需、農民所求。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既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綠色”的要求,也是改進農產品有效供給的路徑之一。按照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為主體的建設路徑,重慶農產品品牌建設圍繞復興傳統老字號、培育打造新品牌、鼓勵爭創國字號的思路,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2015年,全市擁有“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2660個、名牌農產品152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26個、全國區域公用品牌4個,品牌優勢正在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優勢、增收優勢。以榨菜為例:重慶現有“涪陵榨菜”和“涪陵青菜頭”兩個全國知名區域公用品牌,前一個品牌價值達到138億元、連續多年排行第一,后一個價值20億元、全國排名第68位,共匯集品牌200多個。
抓“互聯網+”,助力特色優勢。“互聯網+”正在改變著世界,也正在改變著地處內陸山區的重慶農業。按照“彎道超車”的思路,重慶以信息化手段彌補重慶農業發展劣勢,利用互聯網重構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推進信息化與重慶特色效益農業有效對接和整合。突出發展農產品電商,制定《全面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按照“政府推動、企業主體、群眾創業、協會服務、三商聯動”模式,出臺了包括設立農產品電商發展專項資金等13項支持政策,重慶農產品電商迎來蓬勃發展之勢。
抓科技裝備,夯實特色優勢。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夯實特色效益農業優勢,重慶堅持科技與裝備同時發力。在科技方面,緊扣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抓農業關鍵技術創新、抓特色效益農業技術創新、抓綠色增產模式創新,構建了糧油、蔬菜、生豬三大基礎產業創新聯盟,成立由首席專家牽頭的七大特色產業創新團隊,共建產學研推一體化模式。“十二五”期間,農業科技貢獻率共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在裝備方面,結合丘陵山地農業實際,抓適宜農機具研發、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抓農機農藝深度整合,近5年農機化率年均提高3個百分點。同時,配套推進“1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和“1000萬畝標準化產業基地”建設,提高耕地綜合產能,夯實了特色農業發展的基礎。
縱深推改革,創新促活力,增添現代特色效益農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動能
改革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是促進“三農”發展,決勝全面小康的現實需要。聚焦到重慶推進現代特色效益農業上,重點是圍繞農民增收突出抓好“五項”改革。
創新農業農村發展用地政策。推進適度規模經營,適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土地是剛需。著眼推動產業發展、盤活農村資產資源、增加農民收入、助推脫貧攻堅,重慶出臺《關于用好農業農村發展用地政策促進農民增收的指導意見》,從支持五類用地、盤活七大資源等方面,匯集了中央和國家部委相關文件精神,并結合重慶實際,就部分原則性政策規定作了細化,劃定了精準把握好科學規劃發展用地、盤活資產資源、高效利用農村土地、創新發展機制和牢牢把握政策底線等五個關鍵環節,列出了“三不能、五嚴禁”的負面清單,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用地政策務實落地。
細化量化適度規模經營標準。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投入產出的最優結合點,事關農業經營的可持續性。結合人多地少的實際,根據《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推進土地流轉中,分產業確定了農戶適度規模經營指導標準,促進農業用地由分散零碎向適度規模轉變。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流轉承包耕地1453.5萬畝,占承包耕地41.5%,其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206.1萬畝,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度34%。同時,采取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社會化服務等多種方式集中起來,著力改變“巴掌田”“雞窩地”土地經營現狀。
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著眼有效解決農民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矛盾,重慶以產業化為基礎、股權化為紐帶,發揮龍頭帶動、合作社聯合等作用,大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主體,把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通過合作與聯合發展規模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實現橫向聯合、縱向延伸、縱橫一體、“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目前,重慶共培育家庭農場1.45萬個;發展農民合作社2.75萬個,入社農戶348.2萬戶,農民參合率53.4%;發展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362家,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帶動農戶459萬戶。通過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方式,初步實現涉農企業和農民群眾互利共贏,傳統的農業生產組織方式正在發生質變。
開展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堅持財政資金支農惠民導向,以培育壯大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為主線,以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目標,重慶在試點的基礎上,于2016年出臺《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方案》,規定35個重點涉農區縣連續5年按每年不少于3000萬元的標準,將財政投入到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的資金,按原則上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股權化,由涉及流轉土地的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比例持股,讓當地農戶、集體經濟組織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通過“投”改“股”實現“聯產聯業”、“聯股聯心”,促進農戶可持續增收,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探索改進財政支農方式。按照“四變”路徑,推動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產業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變臨時申報為提前儲備:下發《關于做好農業項目庫建設通知》,按照“規范、實用、超前”的要求,對接上級財政投資方向和重點、對接“十三五”規劃,建立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兩大類若干分類項目,作為項目投資的重要依據。變申報立項為競爭立項:在確定重點或前瞻性項目時,由區縣帶著建設管理方案參加項目競爭角逐,變伯樂相馬為公平賽馬,競爭立項,變“要我干”為“我要干”,選出“能干事”、“想干事”的區縣和企業,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變直接給錢為貼息貼費:實施財政貼息、擔保貼費等措施,為涉農龍頭企業實施項目貸款補貼銀行利息,為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補貼貸款擔保費,推動財政資金由直接投入向杠桿撬動轉變。變一撥了之為全程監管:對項目的儲備、申報、審批、實施、資金管理、監督檢查、驗收、評價及建成后的運行等進行規定,建好項目、管好項目,發揮項目效益。2016年前三季度,共儲備項目19類2098個;安排1.9億元用于一二三產業融合和社會化服務等項目開展競爭性立項;安排8000萬元用于市級以上龍頭企業貸款貼息、安排2000萬元用于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補貼貸款擔保費。
作者系重慶市委農工委書記、市農委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