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李文峰:點軍區探索極貧重扶的“上峰尖模式”

[ 作者:李文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2-21 錄入:實習編輯 ]

極貧重扶上峰尖 產村共融三峽緣

——點軍區探索極貧重扶“上峰尖模式”效應凸顯

橋邊鎮上峰尖村位于點軍區西部邊緣,北抵長江、西接夷陵。2002年由原上峰尖、松門溪、三百蜂、平善壩等4個省級重點貧困村合并而成,全村貧困發生率62%,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傳統種養業;位于山頂的老上峰尖村,貧困發生率100%、危房戶100%。2013年9月,市委副書記王興於調研該村,提出了“以人為本、因地制宜、極貧重扶、到村到戶、系統建設”的工作要求。一年多來,區委區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合力量、極貧重扶,探索出了一條搬遷安居、產村共融的脫貧攻堅模式。

一、統籌謀劃,明晰攻堅線路圖

脫貧攻堅,局從哪里破?上峰尖村位置偏僻、山大人稀,多數村組道路不通,群眾吃水夏秋靠天、冬春靠背;農戶居住分散,土坯房年久失修,生資采購難、農產品運售難,群眾生活成本高、質量差;貧困對象文化程度低,勞動技能弱,收入來源窄。最大的困難是基礎設施薄弱,最大的問題是群眾生活質量不高,最大的不足是自我發展能力較弱。

結合點軍新區發展定位和小康建設目標,區委區政府召開專題辦公會,成立上峰尖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明確由區委副書記“拿脈”統籌,派駐工作隊,廣集民智,著眼長遠謀定發展規劃,積極引導群眾將其脫貧意愿、發展需求充分表達,在村級發展規劃中建言獻策,把村里需要解決的交通、飲水、住房、產業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困難,按照輕重緩急排隊;把上級的扶持政策、相關項目、幫扶方式等原原本本的告訴群眾;把群眾的注意力、積極性集中到脫貧攻堅行動中來。就道路硬化、危房改造、安全飲水、生態家園、電力增容、通訊基站、土地整理、衛生室建設、產業發展等10個方面38個小項,明確目標任務、工作要求、完成時間、責任單位,承諾一年攻堅讓群眾喝上潔凈水、住進安居房、走上通暢路,兩年行動確保群眾用電上網方便、看病就醫不愁、產業保障增收。

期間,市政府副市長王國斌以及發改、財政、扶貧等市直幫扶部門先后進村對接項目與資金,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吳康年、胡志莉堅持“周碰頭月調度”、現場“答疑解難”,組長林朝華對照清單一線督查,修路改電兩項基礎工程關鍵時期,17次坐鎮工地,強力推進攻堅行動。30天完成電力增容;60天完成衛生室整建;90天通信全覆蓋;120天9.8公里水泥路上山;200天安全飲水進農家;300天2個安居點落成;360天“三峽緣”御菊漫山遍野。

通過解剖麻雀的辦法,找準致貧癥結,從基礎設施瓶頸、產業發展困境中破局,實現攻堅項目、資金、責任、力量逐一對接,以明晰的線路圖凝聚民心。

二、高效配置,積聚攻堅硬投入

脫貧攻堅,錢從哪里來?區委區政府舉全區之力,先后整合危房改造、土地整理、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國有林場棚戶區改造、農村能源建設、農村電網改造、鄉村道路硬化、現代都市農業等涉農資金1900多萬元,按照“整合方案管總、分項監督實施、資金報賬直達”的辦法,強力推動脫貧攻堅規劃落地。

一年多來,硬化公路16.4公里,使4個原自然村相互聯通;修建水池14口蓄水近3000方,解決了700多人的安全飲水和800多畝產業基地灌溉。爭取市電力公司、市移動公司支持,投資200多萬元,完成臺區增容、修建通信基站,徹底解決了3個邊遠山村生產生活用電、通信困難。組建宜昌傳奇苗木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30多家,社員自愿以土地入股,每畝2萬元作為股金參與年終收益分紅,帶動農戶沿松門溪兩岸種植紅楓景觀林500多畝;引進三峽緣生態農業發展公司,投資200多萬元,改善田間排灌、觀光便道等基礎設施,引進高端飲品菊花,配方施肥、有機種植,網絡農戶43戶126人,推動土地規模經營,投資800多萬元,建設標準廠房,引進先進加工設備,建成三峽地區第一家胎菊生產、飲品加工基地。

尤其是扶貧安居工程,先后改造危房 63戶,建設扶貧安居點2個,集中遷建21戶。在推進過程中,區鎮村三級精準施策,堅持實用、節約標準,整合部門資金近200萬元,聚合社會各界幫扶40多萬元,同時采取以獎代補方式,調動農戶搬遷積極性,引導農戶自主搬遷、自主投資,把扶貧安居點打造為“美麗鄉村”。在戶型選擇上,統一住房外觀設計,按照兩種面積戶型統一建設,為經濟實力不同的農戶提供選擇便利。在基礎公建上,統一選址征地,統一配套完善水、電、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在產業配套上,統一的聯排錯落民居建筑與御菊基地相映成景,為鄉村休閑旅游搭建平臺,健康養殖小區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分戶飼養的生產模式為農戶增收提供載體。在資金投入上,堅持國家補一點、整合湊一點、社會幫一點、農戶籌一點的辦法,搬遷農戶統建自管,戶均出資3至4萬元就可以住進100多平米的房子,喜園安居夢。

通過對財政資金、社會資本、集體資產、民間資金的有效配置,著力彌補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和產業發展短板,讓貧困群體安居樂業,以堅實的硬投入贏得民心。

三、產業再造,夯實攻堅新平臺

脫貧攻堅,致富靠什么?在產業培育上精準扶持,在內生動力上精準激發,實現要素重組、產業再造、村企融合,這是上峰尖村脫貧致富的關鍵之舉。

區委區政府為引導農戶從傳統的種養業中走出來,先后組織幾輪招商引資、村企對接活動,華聯印業董事長浙商黃正杰獨具慧眼,讓“浙江黃菊”在三峽地區首次落地生根,讓一朵菊花繁榮為一大產業。遵循“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村里組建三峽緣御菊合作社,流轉土地300畝,與三峽緣生態農業發展公司開展合作,公司對流轉土地整體開發,發展御菊,產業到戶,入社農戶除按每畝600元的標準收取土地租金外,還能按照利潤20%的比例參與分紅,同時還能在基地獲得月平1600元左右的務工薪金。對于沒有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如果自愿融入產業鏈條,公司免費供苗和技術指導,到期按規格統一現金收購。公司注冊了“三峽緣御菊”商標及包裝,新建了高標準加工廠房,免費培訓村民進廠打工,“三峽緣御菊”去年參加了第11屆武漢國際農博會并榮獲金獎,在武漢、北京、上海實現農超對接。

與此同時,金秋時節漫山遍野的菊花,帶動了鄉村休閑旅游,去年國慶節期間,上山賞菊、戶外徒步的游客日均近200人,如今基礎設施跟上了,平善壩石牌保衛戰江南遺址、長江三峽第一灣、松門溪峽口風光、上峰尖御菊園等,成為市民休閑觀光自駕游、徒步游的首選地,也極大地帶動了全村農家樂、四季水果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全村開辦農家樂20多家,新建特色水果基地200多畝,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凈增1400多元,一朵菊花,改變一個村。

通過推動土地規模經營,引進現代農業企業、建設特色產業基地、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讓農民在產業鏈中獲得長遠收益,以產業的新平臺堅定民心。

四、創新機制,激發攻堅動力源

脫貧攻堅,為了誰?依靠誰?區委區政府通過需求清單、項目清單、資金清單、責任清單,統籌扶貧力量、精準配置,強力督辦、營造氛圍。堅持在激發內生動力上精準發力,充分調動鎮村兩級組織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和村黨支部的堡壘作用。

在規劃推進上,鎮村兩級堅持政策進村、訪談入戶,分片梳理、分類綜合,對有項目來源、有政策扶持的納入發展規劃統籌進行,對單一問題、特殊困難登記造冊,納入臨時救助、結對幫扶行動,讓群眾吃上定心丸。村級“兩委”依托黨員代表義務監督小組和村民民主理財小組,對項目規劃、實施質量、勞務用工、林田占用等全程參與、留痕監督,把公益事業當成自己家里的事情來辦,接受全體村民的良心監督。

在產業發展上,引進市場主體,組合生產要素,依托花卉苗木、三峽御菊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基地建設、對接市場,最大限度地覆蓋貧困對象,最大限度地吸收貧困對象入股受益;依托三峽緣生態農業公司,盤活土地資源,著力推進規模生產、品牌經營、延長產業鏈條,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實現土地、種植、勞務等增值收益對貧困農戶的集中疊加,強壯貧困對象的造血機能,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堅實基礎。

在公共服務上,引導村民自建自管,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村風民風,依托小區安居協會、農家樂協會,對安居點衛生、綠化以及養殖圈舍設施維護、公共防疫等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對全村農家樂規范經營、環境保持、農特產品銷售等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尤其村黨支部和三峽大學科技學院黨支部開展支部共建共聯活動,以愛心超市一件物、愛心捐助一塊錢、愛心住房一間屋、愛心農場一分田等“四個一”愛心活動為對接支點,推動多元幫扶常態化,共建三峽大學新農村教育實踐基地。

在發展觀念上,公路上山、通信覆蓋極大地縮短了山里山外的距離,花開了、人來了、車多了,帶來的不僅僅是吃喝消費,還有信息、親情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寶貴的是發展思路、信心和希望,這些極大地激發了貧困對象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去年村民黃正喜出嫁武漢18年沒有回娘家的妹子開車回到上峰尖,大兒子帶著保康媳婦和即將上小學的孫子第一次回家過年。劉云發是第一批簽訂土地流轉合同的村民,近7畝園地,每年收益近5000元,“前腳簽字、后腳拿錢”,同時也在基地打一份工,每天80元,月結月清,每月又是近2000元,如今收入“一年抵四年”。去年“十一”前后,上峰尖菊花盛開,吸引了眾多自駕游客上山賞菊,如織的游人給原本寧靜的山村帶來了生機和活力,靠近菊海的農戶嗅出商機,適時推出農家飯,為游客提供便利的同時,也鼓了自己的腰包,緊靠2片菊田的錢世梅在花期僅憑著農家樂就收入近萬元。

攻堅一年來,上峰尖村公建全面改善,服務提檔升級,貧困發生率降至54%,集體經營收入從無到有,去年結余過10萬元,三峽緣生態農業公司和專業合作社落地生根,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開花結果,農民發展觀念和生活方式巨變。

通過在規劃編制、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中聚民智、訪民生、解民難,引導村民自我服務、創新發展,鼓舞群眾脫貧攻堅斗志,促進村企共融,以長久的動力源激勵民心。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區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视频国产在线2020 | 日本免费久久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首页 | 亚洲欧美v不卡在线 | 天堂久久久久va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