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賀雪峰:論城鄉差異

[ 作者:賀雪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4-05-29 錄入:王惠敏 ]

內容提要:縮小城鄉差距首先要理解城鄉差異。當前的中國城市與鄉村是兩套不同的系統。相對來說,城市是高度市場化的,農村則仍然保留了比較多的傳統甚至自然經濟成分。城鄉關系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對基本矛盾,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關系。城鄉形態與環境不同,內在機制不同,具有不同的運行規律。在當前中國現代化的特殊階段,必須要尊重和利用城鄉之間的不同機制與規律,以服務于中國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城鄉差距  城鄉差異  中國式現代化  自然經濟

一、引論

中央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標,必須要解決當前中國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中國發展不平衡最典型的表現是區域差距和城鄉差距,某種意義上講,區域差距是城鄉差距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因為區域差距主要表現為東部沿海城市經濟帶與中西部地區的差距。實際上就是已經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東部地區與仍然保留有大量傳統農業和農村的中西部地區的差距,也就是另外一種類型的城鄉差距。這個意義上講,要實現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要縮小城鄉差距就必須理解城鄉差距。當前國家統計局統計城鄉居民收入,統計的主要是可計量的市場化和貨幣化收入,實際上在市場化和貨幣化方面,當前中國農村與城市仍然有著顯著差異,相對于幾乎完全貨幣化的城市系統,當前農村仍然保留有大量自然經濟的成分,最典型的就是,同樣收入水平,在城市生活得十分艱難,到了農村卻可能還有節余。在農村只要有很少現金就可以生活得下去,到了城市沒有錢可謂寸步難行。也就是說,當前被統計為城鄉差距的部分,很可能只是城鄉差異,而非城鄉差距。當前中國城市與鄉村仍然存在著大量難以化約的部分,無論是從環境、制度、生活方式以及功能上都有很大不同。理解了城鄉之間的這種不同,或理解了城鄉差異,我們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城鄉差距,也才可能在制定縮小城鄉差距政策時更加精準到位。

中國城鄉差異表現在很多方面,大致說來,城市與農村是兩套不同的系統,也是兩套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說是兩套不同的價值觀體系。城市和農村在當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從形態上看,農村是分散的,城市則是高度聚集的;從制度上看,城市高度市場化,農村則仍然保留了大量自給自足的經濟成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和傳統村社熟人社會,都與城市是完全不同的;從生活方式上講,城市無疑是青春的,快節奏的,現代而時髦的,也是多元而包容的,農村則是老年的、慢節奏的,傳統而且保守;從功能上看,城市是進擊的,高度市場化的,以及高度競爭的,農村則是退守的,被動的,保底的。城市是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極,農村則是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城市是經濟的,農村是社會的,城市是市場主導的,農村則是基本保障。正如經濟體系與社會體系不可化約,遵循不同的運行邏輯一樣,中國城市與農村實際上也是兩個不同的系統,遵循著差異很大的運行邏輯。下面筆者簡要討論城鄉之間的差異。

二、城鄉之間形態與環境差異

城鄉之間的差異首先表現在形態與環境的不同上面。

1、分散與聚集

城鄉最顯著的一個差異就是,城市是高度聚集的,農村卻是相對分散的。城市在有限的土地上面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經濟,城市每一寸空間都被充分開發,土地價值萬金,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城市植物是精心培育作為風景的,城市人住在樓房中,難接地氣。農村則有大片廣袤空間,農民居住分散,一般都是平房,最多二三層樓房。每戶都有庭院,一般都有禾場。沒有精心修剪打理的土地上,草長鶯飛,繁育著各種野生動植物。蜻蜓亂舞、蝴蝶翻飛是常見景觀,鮮花野草競相成長。

分散的農村,每個人都可以與土地結合起來,從土地中獲得大自然的饋贈。在庭院種花養草,到溪邊撈魚摸蝦,在農田種植糧食,自種蔬菜,喂養雞鴨。因為有土地,就可以更自然,也就有風花雪月,有春夏秋冬,有自然節氣。春種秋收,隨著季節展開的是生活與生命的節奏。

農村是分散的,村民就有更多接觸自然的機會,就有更多泥土芳香,就可以更加從容。

聚集的城市,人與人之間過于擁擠,看不到四季。

當前中國農村,一個村莊一般為1000人,數平方公里。且隨著城市化,有越來越多農民進城,農村人口還在持續減少。從農業角度來看,中國“人均一畝三分、戶均不過十畝”耕地,相對于美國平均每個農場主數千畝耕地來講,經營面積確實太小了。從人均占有土地面積來看,農村人均占有土地大概有三五畝,也就是二三千平方米,城市人均占有土地只有100m2左右,兩者相差巨大。農戶一般都有比較寬闊的宅基地,連宅基地帶庭院,平均每戶宅基地面積在一畝左右,幾乎每個農戶都是獨立建房,上通天下接地,城市人往往住在高樓,上不通天下不接地,一戶百十平方米,很多層中的一層。

改革開放以來,以珠三角和長三角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地區農村工業化,之前種莊稼的土地種上大片廠房,鄉村工業化,密集的二三產業吸引來大量外來人口,有限土地上實現了經濟密集和人口密集。鄉村城市化了。因此,沿海發達地區已經工業化的農村雖然體制上仍然是農村,實際上已經變成城市,不應再算作農村了。

2、自然與人工

城市是人工的,是由人造出來的,農村仍然保留了很多自然的元素,包括利用土地進行農業生產。

城市是人工的,遠離自然,土地上覆蓋了混凝土,在混凝土上面蓋了工廠、商場、學校和住房,城市生活按效率最大化進行組織,一切都是規劃的,生產與生活幾乎不受自然的影響,春夏秋冬,每天24小時,不分季節不分晝夜,即使晚上工廠也是三班倒,可以不下班的。

農村是自然的,農業生產要依靠土地且要隨季節展開,有農忙也有農閑,農事活動只能按作物生長周期進行。自然的就受到大自然更多影響,無論是生產還是生活都很難象城市那樣做到嚴格規劃,不均勻的時間安排使得農民比較散慢,缺少對每天時間的嚴格規劃。

當前時期,隨著工業對農業的反哺,以及國家為農村提供與城市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遠比過去要好,也越來越有駕馭自然的能力。農業機械化則將農民從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農業越來越成為了副業,甚至成為了一種休閑方式(休閑農業)。

農村仍然存在著大量未被人工完全改造的部分,比如到處都有野生動植物,農民農閑時的采集成為重要娛樂,有時也有收入,比如挖山筍,撈魚摸蝦,隨便在哪塊土地上種點作物就可以有收獲,養若干靠吃小蟲子長大的雞鴨。

在自然中,季節分明,晝夜分明的晚上可以看到滿天繁星,夜晚極為寧靜,每一輪朝陽都是新的。在人工的城市里,生產生活都在室內,不知季節已變換,也不知天氣陰晴月圓月缺。

自然中,空氣是清新的,環境可以療傷,心情容易舒暢。城市人工環境缺少釋放情緒的地方,容易抑郁。自然中的人本真單純,城市人則多元包容。

3、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

農村是熟人社會,村民祖祖輩輩生活在村莊里,每個人之間都很熟悉,且每人都知道村莊不言自明的規矩。熟人社會中,每個人之間都是擬親的自己人,自己人與外人有著完全不同的交往邏輯。村莊中,生產生活與人情三位一體。因為是熟人社會,對新生事物不敏感,甚至有排斥,因循、保守是熟人社會重要特征。

農村這個熟人社會中,農民在農業生產和人生大事(婚喪嫁娶)中形成合作,每個人都離不開其他人的支持與幫助,所以農村排斥個性,也就缺少創新。

城市是離土的,是建立在規劃的工業生產基礎上的,城市人口遠遠多于農村,高度密集,也高度流動,每個人的交往范圍要遠大于農村,幾乎每天都要接觸新人和新事。城市人之間的交往大多是功能性的,手段性強,交往層次淺,缺少情感投入,更少生產生活與人情三位一體的交往。城市本質上是陌生人社會,這個社會的規范就是法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少情感能量。因為是陌生人社會,每天都有新人新事,城市就會變得多元而包容,多元與包容自然就給創新留下了空間。從農村來看,城市顯得光怪陸離。

隨著中國農村快速城市化,越來越多農民進城務工經商,農民家庭收入中來自城市工資收入已超過農業經營收入。之前封閉的村莊邊界打破了,村莊不言自明規范的約束力減少了,甚至村民家庭之間的人情往來也大幅度減少了。農村開始變成半熟人社會。

4、農業與工商業

農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從土里刨食,城市則主要從事工商業,或二三產業,是離開土地的。

農業受制于自然條件,產出比較有限,工商業較少受自然條件限制,產出遠高于農業。

當前時期,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越來越小,農村居民人口數量卻還很龐大。尤其是缺少城市就業機會的農村中老年人仍然要從事農業生產,當前中國60%多的耕地仍然由土地承包戶自種,小規模,戶均不超過10畝。經營面積太小,就業不充分,農業收入有限,當然,主要是半勞力尤其是老年人在經營農業。

城市二三產業增長遠遠快于農業,吸引農村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經商。農村空心化和老齡化,出現了普遍的老人農業。

除沿海地區鄉村工業化從而形成的沿海城市經濟帶以外,當前一些具有區位和資源優勢的農村,有可能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來獲得非農收入。這樣一種特殊的經濟形態類似城郊經濟,是介于城市與農村的中間地帶。

三、城鄉制度差異

除了形態與環境的差異以外,城鄉之間還存在著顯著的制度差異。相對來講,城市是更加市場化的,自由競爭,優勝劣汰,農村則保留了更多傳統,更多平等,以及更多社會主義色彩的保障。

1、社會主義與市場化

城市無疑是高度競爭的,效率第一,進城農民工成為城市勞動力市場中的要素,雇傭從而獲得收入。農村則仍然保留了很多傳統的和社會主義制度,以讓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平等的條件。

農村是熟人社會,也是人情社會,每個人都處在熟人社會的關系網絡中,因此也就都成為了自己人,村民之間存在著普遍的互惠,同村人的信任甚至會在市場體系中擴展,形成當前全國普遍存在的“同鄉同業”現象。雖然當前農村傳統的互助體系正在瓦解,卻仍然存在,且在大部分農村仍然在發揮作用,外出“鄉賢”參加鄉村建設也是因為對村莊認同與情感而發生的互惠行為。

當前農村仍然實行土地集體所有制,村莊土地都屬于村社集體所有,農戶具有承包經營權,且農戶承包經營權是按社員人數進行均分的,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土地權利。國家目前采取的政策是不允許農民失去土地,農民土地也就變成農民尤其是缺少進城機會的相對弱勢農民(比如老年人)的基本保障,也是進城農民萬一進城失敗的退路。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每一戶也因此可以從村集體免費獲得一塊宅基地,在宅基地上建住房。宅基地免費獲得無償使用,農民建房用于生產和生活。住房是未貨幣化的,所以沒有價格,不能買賣,卻是實用的,人人都有自己的房子住。

因為存在著具有人情、共同占有土地、相互熟悉的村社,村社集體就可以通過民主的辦法形成真正的自治,村莊每個人都發動起來,形成村社主體性,以應對農村生產生活公共事業建設所需。國家支持農村的資源也可以較為方便地在村社落地。借村社將農民組織起來,就可以建設更加美好宜居的家園。

城市是市場化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也是孤獨的,個人憑借能力在市場上掙錢。收入高低決定了生活品質。

2、實物與貨幣化

當前城市的一切都已經貨幣化,最典型的是住房,一套建筑成本20萬元的住房要賣出200萬元甚至1000萬元。城市生活一切都要花錢。相對來講,農村仍然存在著大量未被貨幣化的實物消費,其中最典型的也是住房。農民住房,宅基地不要錢,建房也不收稅費,農民在住房上的建筑成本與裝修成本就是全部投入,同樣面積和質量的住房,農戶只用花30萬元,城市卻可能要花300萬元。

農民自己種蔬菜養畜禽,將過剩體力與土地結合起來,將興趣愛好與農業生產結合起來,利用庭院和荒地以及各種土地、水面,就可以獲得豐富的農產品供給,雖然自己生產的不要錢,賣也賣不出高價,在城市生活要買則是要花高價的。

因為農村有大量的自給自足經濟成份,雖然這些自給自足經濟成分并沒有按市場價格計入農戶收入,卻實實在在地提高了農戶生活水平。正是因此,同樣收入水平在城市過不下去,在農村卻可能過得不錯。

3、保底與發展

因為農村存在著大量實物經濟,和傳統及社會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保障,而使農村可以為相對弱勢群體提供保底,也使國家同樣資源投入,農村可以獲得比城市更高質量的社會保障。

城市更加市場,充滿競爭也充滿機會,是快速向前發展的,具有資源優勢的群體進城發展,他們在城市獲得了遠超過農村的發展機會,也獲得了遠比農村豐富的經濟收入。

市場是高度競爭的,是機會也是挑戰,可以激發出個人和社會最大的活力,又具有高度風險。市場上贏者通吃,市場化程度越高社會兩極分化就越嚴重,農村退路就越重要。

四、城鄉生活方式差異

城鄉生活方式存在巨大差異。尊重城鄉生活方式的差異,將這種差異既當當作不得不接受的現實,有當作可以利用的資源,是當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需要特別重視的大智慧。

1、傳統與現代

農村是傳統的,城市則是現代的。農村是保守的,城市則是創新的。

傳統的也就是變化緩慢的,因循守舊的,不夠積極主動的?,F代的,就是不斷改變,不斷創新,日新月異的。

當然,當前中國農村并非是完全封閉的,而是隨著城市化正在發生急劇變化,這種變化的主要特征是農村人財物資源迅速流向城市,農村變得更加衰敗,農村出現了普遍的空心化和老齡化。更重要的是,農村傳統文化和生活價值受到現代城市文化和市場價值觀的沖擊,日趨邊緣。

從經濟收入和物質生活水平上講,當前農村遠比過去要好,但是,城市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現代文化對農民傳統價值觀的沖擊,使得農村文化失調,農民傳統價值邊緣化,造成了當前農村文化中的各種問題,如價值失落和價值混亂。

2、快節奏與慢節奏

城市是快節奏的,在有限時間做更多事情,是城市生活講求效率的必然。農村則是慢節奏的,因為農業生產受到季節影響,著急沒有用,農業生產的節奏必須與農作物生長周期一致。農業生產有農忙與農閑之分,農閑時間發展出各種節慶。城市生產不受季節影響,一年四季都可以按規劃進行生產,節奏越快,周轉越迅速,效率越高,效益就越大,因此,城市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沒有停下來的時候。

快節奏和慢節奏不僅是生產方式,而且是生活方式。城市人的時間都有嚴格規劃,每天做什么都是之前計劃好了的。農村人則缺少規劃,只要在限定時間完成任務就可以。城市步伐匆匆,遵守紀律,農村人悠閑散漫。城市人夜生活豐富,農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晚屬于城市,清晨屬于農村。

3、主動與被動

城市是主動的,農村是被動的,尤其是當前時期,城市快速發展,城市將農村人財物資源吸引進城,農村隨著城市發展而出現了空心化、老齡化,甚至越來越多村莊消失了。

大量農民進城了,他們就讓渡出之前的農村獲利機會,也就為留守農村的農民提供了擴大經營規模、增加經濟收入的機會。越多農民進城,農村人地關系緊張格局就越是得到改變,留守農村的農民就越有可能獲得與城市同樣的收入機會。城市化到一定階段,城鄉之間的差距就會縮小,農村與城市僅僅因為差異而各有各的精彩。

4、自然主義與消費主義

農村是自然主義的,城市則是消費主義的,自然主義的一個原因是農村存在普遍的自給自足經濟成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同時,因為生活在自然環境中,不離土,就比較容易獲得與自然之間親密相處的閑情逸致,就比較容易形成詩意的生活。

城市是消費主義的,一方面賺錢,一方面消費。城市是有消費能力的,城市幾乎所有生活方式都需要花錢,通過消費來產生意義。

5、落葉歸根與追逐利益

城市是進取的,有著大量機會,特別適合年輕人,農村則為缺少進城機會和進城失敗的農民提供了退養的地方。

城市是追逐利益的,農村則適合養老。無論在城市多么成功,年齡大了都希望落葉歸根,最好還要入土為安。

落葉歸根,將農村家鄉變成中國農民的宗教。讓家鄉變成中國人的宗教也許應當是當前中國文化建設中的一個重大命題。

2007年筆者在《鄉村的前途》前言中曾寫過這樣一段話,引用到這里比較應景:

在這60多篇文字中,我試圖提出一個關于中國發展道路的新方案,這個方案的核心就是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重建農村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的主體地位和文化感受力,讓農民可以分享到現代化的好處,從而能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我希望重建田園牧歌的生活,希望溫飽有余的農民可以繼續享受青山綠水和藍天白云,可以繼續享受家庭和睦和鄰里友愛,可以繼續享受陶淵明式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休閑與情趣。勞作是有的,卻不需要透支體力;消費是有的,卻不追求奢華;閑暇是有的,卻不空虛無聊??傊?,農民的生活是幸福的,卻不是依靠高消費來獲得的,因為農民沒有可以高消費的收入條件。農村應該保留帶有鄉土本色的不同于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強調主體體驗和人際聯系的“低消費、高福利”的生活方式。農民不一定特別有錢,卻可能因為有了主體體驗,而生活充實。農民消費較少,福利水平卻可能很高。

 五、城鄉差異的功能

城鄉之間存在差異,如果能夠利用好這種差異,不僅可能助力中國現代化事業,而且可以為中華文明復興開創出更加廣闊的可能性。理解城鄉差異,尊重城鄉差異,利用城鄉差異,改造城鄉差異,從而形成城鄉互補,達到城鄉共榮的目標。

1、發展極與穩定器

毫無疑問,城市是中國的發展極,農村是中國的穩定器。中國幾乎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了發展中的政治社會穩定的國家,之所以中國可以保持發展中的穩定,重要原因是農村成為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穩定器,具有緩解中國經濟發展必然存在周期的能力。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2020年疫情對中國的沖擊,都因為農民工可以返鄉,而極大地消減了這些沖擊對中國社會造成的震蕩。

農村之所以可以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恰恰是為農民提供了在農村的基本保障和最后退路。農民在農村也可以生活且生活得不錯,他們就不是非得進城。城市有了機會,他們再進城尋找這些機會,運氣好的時候,他們就在城市安居,一旦進城失敗,他們再返回農村。中國基本上不存在進城農民在城市漂泊流浪或進入貧民窟的問題,原因就是農村生活比貧民窟生活更加體面。有農村退路的農民不會無家可歸。

也就是說,恰恰是一個并不現代的農村,為中國城市快速發展和中國現代化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礎,城鄉之間的關系看起來是相反相承、相互補充的關系。正是通過對城市與鄉村不同邏輯的利用,以及正確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才讓中國現代化進程變得異乎尋常地順利。

城市快速發展中,一方面需要在國際競爭中獲取優勢,中國廉價而高素質勞動力資源是中國可以成為世界工廠的關鍵原因之一。經濟快速發展必然會有周期,能夠應對經濟下行周期而不至于產生政治社會危機,是能否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前提。中國農村有能力大幅度緩解經濟周期下行的沖擊。農民是中國弱勢群體,他們進城可能失敗,保留農民返鄉退路就讓農民成為中國現代化最穩固的支持者。農村重心穩定,城市在經濟周期中的搖晃就不是問題。也正是農村為國家進行有效治理提供了空間。城市貧民窟是無法有效治理的。

2、退守與進擊

城市是農村青壯年進擊的空間,農村則是進城失敗者的退守空間。更重要的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面對著一個未富先老的世界難題,能否有效應對老齡化將是決定中國現代化成敗的重要方面。

未富先老,意味著中國正處在中等收入階段就不得不將更多資源用于養老,意味著中國將缺少資源用于科技進步,用于國際競爭,用于推動產業升級。

相對來講,在當前中國農村,只要農民可以與土地結合起來,他們就不是社會負擔,而是社會資源,國家只需要用比較少的財政資源就可以為農村老年人提供比較好的老年生活。比如通過發展基于村社的互助養老,就可以大大降低養老成本,實現“低消費、高福利”的養老。

3、青春與暮年

城市天然是屬于年輕人的,農村則為老年人提供了歸宿。青春是熱烈而奔放的,一定要到外面的世界闖蕩,城市是年輕人的。暮年已飽經風霜,喜歡與大自然親密相處的寧靜生活,農村是老年人的。

4、家鄉與遠方

農村是家鄉,城市是遠方。有了農村的家鄉,就可以奔赴遠方。因為有家鄉,所以也不畏遠方。遠方是家鄉的延伸,家鄉是遠方的歸處。

六、城鄉關系辯證法

在當前的中國,城市與農村不僅是兩套不同的形態和環境,而且也是兩套不同的制度,以及兩套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也就在當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不同的功能。

城市顯然是當前中國城鄉關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國現代化首先表現在工業化和城市化上面,工業化又是以城市化為前提的。正是城市帶動,農民進城,生產力突破性發展,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才進一步帶動了農村農業的現代化。同時,作為矛盾次要方面的農村在中國現代化中也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有自身的發展規律。正是農村為城市發展中的周期性危機提供了緩沖,以及正是農村為中國制造業提供了國際競爭力。

城鄉形態與環境不同,其內在機制不同,具有不同的運行規律,在當前中國現代化的特殊階段,我們就必須要尊重和利用城鄉之間的不同機制與規律,以服務于中國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城鄉是兩套不同的系統,且實際上存在著兩套有差異的政策與制度,相對來講,城市是更加市場的制度,農村則是更加社會的制度,正如社會系統與經濟系統服從不同的規則,社會系統重在公平,經濟系統重在效率。正因為有農村這樣一個可以作為穩定器的空間,城市才能夠無所忌地發展。

當前學界與政策部門對于城鄉之間存在著的差異缺少認識,也缺少尊重,往往片面強調打破城鄉分割,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流動,將城鄉一體化和城鄉融合片面理解為城鄉無差異,借給農民權利來破除當前保護型城鄉二元結構,其結果就可能讓農民喪失農村這個基本保障和最后退路,從而將中國現代化置于危險境地。

現代化建設事業不能搞齊步走,不能搞形而上學。如果沒有重點,沒有主要矛盾,不能進入事物本身邏輯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因此形成一個時期的戰略重點,再以點帶面實現全面突破,就不可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

城鄉關系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對基本矛盾,城鄉之間不僅存在著差距,而且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不真正理解城鄉之間的差異,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城鄉之間的差距,我們所看到的城鄉差距可能就只是表面的、形式的及不重要的,按這樣的表面認識來制定消除城鄉差距的政策,可能就會適得其反。

當前中央強調鄉村振興戰略和共同富裕目標,急需對城鄉差異進行深入討論。當前全國地方政府實踐中存在著普遍的對城鄉差距的誤會,在政策和資源投入上發生了嚴重錯位,并因此浪費了大量寶貴資源,實在令人痛心。

城鄉差異也并非僅僅是服務于當下時期中國現代化的策略。從未來來看,中國城鄉之間更加均衡的發展,以及城鄉功能互補,不僅適合城鄉關系本身的內在矛盾發展規律,而且可能為缺少“上帝”的中國人民找到家鄉這個接近自然的具體的信仰。


(作者系武漢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文化與傳播》2024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网 | 中文字幕免费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 午夜麻豆视频一区二区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动漫 | 亚洲乱亚洲中文字幕 | 熟女少妇中文字幕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