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發現了一些六十年代中期有關農業生產的計劃表格,不由使我想起那時我們界牌的計劃農業。
解放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行計劃經濟,即按計劃生產,按計劃供應,按計劃消費。農業生產也不例外,也是要按計劃生產的。每年秋冬季節,人民公社就會召開三級干部大會,下達第二年各種作物的計劃種植面積是大會的主要內容之一。各大隊先組織全體黨員干部反復認真討論,統一思想,再將計劃按比例分解到各生產隊。各生產隊對照上級計劃要求,再根據自己生產隊的圩、田塊、水利、勞力等等實際情況,編制各種作物的具體種植面積,但是不能與上級下達的指標相去甚遠。大隊將各生產隊編制的計劃進行匯總,如果某一品種的計劃數字與公社黨委下達的指標差距太大,大隊就要做各生產隊的思想工作,要求各生產隊根據要求重新編排計劃。像這種情況,每年都要上上下下反復多次修改,才能完成符合黨委下達的各種品種種植指標的計劃上交給公社黨委。結果,農業生產的書面計劃指標是按規定完成了,但是在實際生產中,各生產隊并不一定按計劃種植。
在計劃經濟時代,農業戰線與工業戰線的生產者待遇是完全不相同的。工業生產的工人是由國家或地方政府按月發工資,計劃生產的產品只要完成任務,哪怕這個產品在倉庫里堆積如山,根本銷不掉,工人的月工資不會少一分錢,發工資的日期也不會推遲一天。可農業戰線就不同了。農民要等地里產出多少,扣除應該扣的,才能分配多少。所以有經驗的生產隊長,會根據自己生產隊的實際情況,暗中調整生產計劃,盡量種植符合本生產隊實際情況、產量高、收益好的品種。
當年農民最反感的計劃就是雙季稻,公社黨委卻始終認為兩熟總比一熟產量高,所以雙季稻的計劃指標下達的任務也高。說起當年的雙季稻種植,領導和群眾可以說是投入了非凡的精力和勞力。特別是后季稻要確保達到理想的產量,搶季節是首要的。哪怕遲一天都會影響產量。所以,當年的公社黨委曾這樣抓后季稻的栽插,要求是“早上一片黃”——雙季稻長在田里,“中午一片白”——雙季稻已經收割掉并且上水耕翻,“晚上一片綠”——后季稻已栽插結束。當年我們鎮中村的紅旗4隊在大隊支部書記朱春芳的帶領下,組織各生產隊積極青年支援突擊,也確實達到了“早上一片黃,中午一片白,晚上一片綠”的要求,甚至秋收時獲得了大豐收——全年畝產過頓糧(加上三麥產量)。可是在大面積的實際生產中,哪里有這么多勞力可用呢?“苦干、實干加巧干,確保后季稻按時插”、“兩頭黑隆隆,中午不歇中,還要加緊開夜工”、“小雨不停工,大雨繼續干,雨停堅持拼命干”等各種口號雖然鼓舞人心,但是,當年的后季稻絕大部分的栽插季節還是錯過最佳時間而造成減產,甚至有的生產隊畝產還不到100斤。當時在群眾中普遍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二四得八,不如一八得八”,就是說的雙季稻的產量兩季不如單季稻一季,而成本卻是單季稻的兩倍。我們的近鄰團結大隊,那一年“有幸”成為全公社的樣板——100%種植雙季稻。因為雙季稻種得實在太多,反而大減產,年終結算每個工分僅值8分錢。社員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年終分配時幾乎家家超支。
還有一年,黨委要用雜交稻作為后季稻的推廣品種,在落實計劃的會議上,為了表示黨委對這項工作的重視,黨委書記陳川庚親自主持會議。本人作為大隊農業技術員與抓生產的副主任姚明根同志一起出席會議。在宣傳和介紹完雜交稻作為后季稻的優越性、規定了雜交稻在后季稻中的比例要求以后(30%),陳川庚書記要求各大隊表決心。各大隊的表態基本上都是說保證或盡量完成任務,而我則說明了雜交稻的生長特性、所需要的生長環境與后季稻所處生長環境之間的矛盾,同時強調了客觀——我們大隊生產力相對落后,言下之意就是我們完成不了黨委規定的計劃。這時,黨委書記陳川庚冒火了,大著嗓子問我們的副主任姚明根同志:“姚明根,你這個家還當不當了?”姚明根當即表態:保證完成計劃面積!后來的事實是:幸虧我們大隊的后季稻品種里的雜交稻沒有超過二分地,全公社凡是用雜交稻做后季稻品種的,基本都是顆粒無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丹陽新聞網 2016-12-2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