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是我國傳統老工業基地,也是中國的糧倉所在,農業資源條件稟賦豐富。農產品加工業聯結農業與工業,有效發揮了東北地區作為農產品原料產地的區位優勢和已經積累的工業基礎,近年來已經發展成為東北地區經濟的支柱產業。然而,受農業弱質性特征和體制機制積弊的困擾,近年來東北地區部分農產品加工業一直徘徊不前,主要表現在發展速度趨緩、經營運轉困難、效益明顯下滑等方面。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內外糧食市場價格出現倒掛,更是嚴重打擊了東北地區糧食產業和以糧食為原料的畜產品加工業等傳統產業,為東北地區農產品加工業加快轉型升級敲響了警鐘。導致東北地區農產品加工業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條短、精深加工不足。雖然東北農產品加工業中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占比明顯高于全國水平,但大部分加工工藝簡單,附加值相對偏低。二是國家在東北地區實行的糧食政策性收購抬高了農產品加工的原料成本,特別是2009年以來,隨著國家不斷提高水稻、小麥最低收購價和玉米、大豆的臨時收儲價格,導致東北地區農產品加工業原料成本居高不下,既無法同關內銷區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競爭,也難以與國際廉價產品相抗衡。三是舊有的計劃經濟思維和長期依靠政策套利導致市場意識缺陷。據了解,在東北地區,部分國有農業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力雄厚,財政強有力的支持使得這些企業經營機制僵化,市場意識淡薄,不僅對民營企業形成了擠壓效應,而且不利于良好市場競爭環境的形成。此外,國家將眾多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為收儲任務的承擔主體,財政為收儲業務埋單,給這些企業帶來了政策紅利,但也導致一些企業形成了從政策中尋找利潤空間的思維慣性,對市場重視不足,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振興東北農產品加工業的核心在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大力推動市場化進程。同時,還要從轉換觀念入手,培育企業市場競爭意識,轉變政府施政理念和干預市場方式,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使東北地區的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第一,順應市場需求,推動東北地區農產品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適應消費需求變化,與上游農戶、合作社進行對接,發展優質、專用原料基地,發展健康安全的品質產品,同時向下延伸產業鏈條,發展深加工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
第二,深入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東北是中國的糧倉,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保護糧食生產能力要提高到同樣重要的位置。這就要求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要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按照價補分離的原則,由市場形成主要糧食作物的價格形成機制及收儲制度,對生產者進行直接補貼,實現農產品供需結構的有效均衡。
第三,加快轉變政府及企業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落后觀念。深化國有農產品加工企業市場化改革,以引入民營股份和市場經濟人才為契機,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市場化改革,強化市場意識。引入專業的經營管理機構,為東北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專業化的經營管理、市場定位和品牌建設咨詢和服務,推動東北農產品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升。加強東北地區與日本、韓國等東北亞國家的合作,利用各自的資源互補優勢,激發產業合作潛力,提升東北地區農產品加工業的國際國內競爭力水平。
(作者譚智心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博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環球網 2017-02-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