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大遷徙或許都無法與中國人回家過年的規模相提并論。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初步統計,2017年春運客流量將達到29.78億人次,比上年增加6300萬人次,增長2.2%。
春節期間,中國人如同候鳥般先后從城市離開,回到村落;數日后再從故鄉離去。這一年一次的大遷徙,連接著城市和鄉村,也連接著親情與夢想。
春運遷徙人潮中比重最大的當屬農民工群體。作為連接鄉村與城市、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橋梁,農民工為了城市發展從事著最臟、最累、最危險的工作,卻難有歸屬感。
而今年春節,情況有了不小轉變:有許多農民工選擇了留在家鄉,不再漂泊。據農業部統計,近年來全國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累計已有450萬人。一方面,這得益于制度的保障,多年來集體所有的土地關系在一定意義上確保了農民工在城市遭遇發展瓶頸之時,可以返回家園故土;另一方面,多年城市打工的經歷讓他們看到農村的短板和發展的潛力,而各種惠農政策的傾斜又讓他們看到了回鄉發展的希望,這是大有可為的天地。
農民工是我國城鎮化的中堅力量,他們是共享發展成果還是被邊緣化,是城鎮化過程面臨的最大挑戰。讓城市的農民工享受與城市居民平等的權利,是一條出路,而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也是一條符合我國現代化進程和農民工切身利益的出路。
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關鍵在于政策扶持,用活用好土地政策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土地既可以作為“定心丸”,給其歸屬感;也可以作為“增長劑”,給其發展的資本。不論是使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直接開展創業,還是依托自有和閑置農房院落發展“農家樂”、依托現有存量建設一批返鄉創業園區,這些都為農民工返鄉發展插上了“雙翼”。而在住房方面,國家充分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維護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權,允許農民工與當地農民合作利用宅基地改建自住房,這些也是給他們的“定心丸”。
(作者系本報記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國土資源報網 2017-02-0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