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審天下之勢,難應天下之物”!歷史關鍵節點的變換,見證著發展的不凡,印刻著成就的偉大。我國在整體性消除絕對貧困后,“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新的歷史方位,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新時代的緊迫命題。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包含了對歷史傳統、政治特色、制度優勢的統籌把握,也包含了對施策手段中時與勢、破與立的靈活選擇,這其中,有“兩支筆”應當用好、用活、用穩。
第一支是寫入我國廣袤鄉村大地的“筆”,也就是“苦干實干的筆”。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存在特殊淵源,且相較而言,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更加突出,而且與人們對農村的發展期待、對鄉土的精神依戀緊密嵌合。在新時代實施這樣一項戰略任務,廣泛方面可以說與工業、城市密切關聯,從時代層面看甚至與每一個人骨肉相連。習近平總書記曾言簡意賅地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那么,面對這一歷史性任務,我們必須“以行為筆”,從任務格局方面明晰理解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系;從工作基礎方面解決好推進鄉村振興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系;從施策方向方面把握好“振興性施策”和“常規性施策”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動員各方面力量,以創新突破的變革思維、勇毅篤行的發展決心,深入調查鄉村振興將長期面臨的戰略情境與階段性特征,甚至要從田間壟畔、房前屋后、炕頭灶間了解情況,尋找瓶頸性制約因素,最終制定具有完整施策鏈的政策體系,并緊緊依靠黨中央,動員各方面社會力量,勇于任事、敢于擔當、通力協作,打好新時代這場更艱巨的戰役。
第二支是書寫時代盛大風貌的“筆”,也就是“鼓舞精神的筆”。“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很多政策話語既是社會生活的觀察哨,某種程度上又是時代記憶的符號,這些符號以某種語言的“轍痕”,既在當時鼓舞人們勇毅向前,又在未來保留歷史記憶,甚至沉淀為常用語,例如“扶貧”“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等。今天,推動鄉村振興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于脫貧攻堅,這項歷史性任務面臨的新情況新趨勢,需要觀大勢、有導向、有品性的宣傳陣地,既要集中于與鄉村振興有密切關聯和影響的根本性、戰略性問題,又要緊扣重點任務,察實情,說真話,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方向的時代作品,甚至中國特色鄉村振興的階段性成績與未來成就在世界范圍內話語權怎么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輿論能力,取決于我們傾聽民意、咬定主題、宣傳政策、鼓舞干勁的品性與方法。唯有心懷國家、心有人民、相信時代,才能為歷史留下真正的注腳,這也是服務中國鄉村振興主題的媒體應當肩負的使命與重任。
“雄筆在心,方書華章”。在推動實施鄉村振興大業時,作為落實者、執行者,我們當以心為筆,以行為筆,涵養“計利當計天下利”的情懷,樂見風景,不拒風雨,讓我們的鄉村真正迎來精神之變、氣質之變,并讓這些變化演繹社會的真進步、國家的大發展。
(作者系國家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該文系《中國鄉村振興》01期卷首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