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發展中經濟體里,主糧價格常常經歷劇烈的季節性波動。當新糧剛剛收上來,市場上的糧食出售價格較低。但等到舊糧消耗殆盡,新糧還未收獲的時候,糧價又會大漲。相當有規律的巨大價差自然也意味著投機居奇的機會:某人可以在低價時購入糧食,再到高價時賣出(buy low sell high)。然而,絕大多數的小農戶卻逆此邏輯行事:他們傾向于在糧價探底時出售自己的產品,而到高價時再從市場上購入口糧。
這個看似有違理性的“貴買賤賣”現象(buy high sell low)被學者們多次討論。有人認為這是農戶缺乏耐心的表現。然而大量證據又顯示農戶在牲畜飼養和教育等方面進行長期投資的耐心并不低。也有人認為這是缺乏便宜和可靠的儲糧方式導致。但是至少在Stephens 和Barrett 這篇文章所研究的肯尼亞地區,糧食可以簡易地儲藏。
Stephens 和Barrett 于是提出一個假設:是不完善的借貸市場(credit markets)迫使農戶急于出售糧食以緩解現金短缺的狀況,即要解決迫切的現金短缺只能以未來高價買糧為代價。他們構造了一個兩期的農戶模型。第一期是糧食收獲期(harvest period),而第二期是沒有新收獲的缺糧期(lean period)。假設農戶最大化兩期的總效用。在第一期,農戶要決定消費、出售、和儲存多少自己生產出來的糧食,并且要決定購買多少除糧食外的其他商品。這一期的預算由農戶出售勞動力所獲的工資、出售糧食所獲的收入和借貸的額度共同決定。在第二期,該農戶要決定購買多少糧食和其他商品。這一期的預算由農戶出售勞動力所獲的工資、所儲存的糧食(減去儲存過程中的折耗)決定。
在不受借貸額度影響的情況下,農戶將通過平衡第一期和第二期的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來使總效用最大化。但是,當第一期的借貸額度約束了農戶的選擇時(binding credit constraint),該戶必須通過減少儲存糧食來增加第一期的糧食銷售,以便再次平衡兩期的邊際效用。于是,農戶就在借貸局限下表現出了在收獲期大量出售糧食,而在缺糧期購入糧食的行為。此外,作者們還考慮了糧食市場交易成本可能帶來的影響。
利用來自肯尼亞1682戶農民的月度生產消費信息(2004到2005年),作者們檢驗了其理論預測:借貸局限會增加農戶在收獲期出售糧食以及在缺糧期購入糧食的可能性。在實證模型中,作者們利用農戶與農貿市場的距離來估計交易成本。為了消除借貸局限的內生性,他們用結合了工具變量的probit 模型估計了農戶受到借貸局限約束的可能性。最后,作者們用多變量樣本選擇模型(multivariate sample selection model)來同時測度借貸局限與農戶進入糧食市場的決定,及其與糧食交易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理論預測通過了檢驗。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經好文章(微信公眾平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