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是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長株潭城市群副中心和全國45個陸路交通樞紐城市之一,區位優勢突出,綜合交通發達;歷史上一直是連通湘西、湘南以及進入廣東的重要節點,具備發展區域農產品集散和貿易中心的成熟條件。
政府政策導向性強。衡陽市是《全國流通節點城市布局規劃(2015-2020)》中的區域物流節點城市和全國45個陸路交通樞紐城市之一。《長株潭城市群規劃(2010-2030)》提出衡陽是長株潭城市群的副中心,位于岳陽—長株潭—衡陽城鎮產業聚合發展帶,要重點發展制造業和現代物流。
交通區位突出。衡陽市區位優勢突出,轄區內有G4、G72、衡邵等十余條高速公路經過,全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居湖南省第一;更有航運和鐵路運輸優勢,綜合交通十分發達。
社會經濟較強。衡陽是中南地區重要工業城市,2016年GDP已達2820億元,居湖南第四位,被定位為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以及全國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更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華南北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國家級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經濟騰飛和產業創新將迎來進一步飛躍。
消費剛需量大。全市常住人口731萬,位居湖南第二位,市區人口170萬,按農產品消費需求計算,消費農產品剛需約350萬噸/年,農產品消費剛需量大;此外,衡陽市全力打造“旅游勝地”,2015年接待國內外游客5046.77萬人次,且中心城區正處于快速擴張期,剛性需求仍在快速增長。
農產品產量豐富。衡陽市農業產量在全省排名靠前,是湖南省糧食、蔬菜、肉類、禽蛋生產集中區域之一,2014年農業總產量約900萬噸,總量占湖南省的十分之一;以蔬菜為例,衡陽市內及周邊共有6個蔬菜重點生產縣,衡陽市轄區內2個,其中耒陽市55萬噸,祁東縣60萬噸,外銷量大,主要銷往“三北”、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區。
2016年以來,本著全面推進衡陽市農產品流通領域大發展,引領區域農業大變革的目標,我司對衡陽市全市農產品流通現狀進行系統摸底調研,衡陽市農產品流通體系尚未形成,問題較多,但也存在明顯的發展機遇。主要表現在:
農產品流通渠道缺乏有力度的大市場平臺,流通渠道散而弱
從流通方式看,農產品流通主要通過農批市場、農貿市場、超市、直銷平臺等方式進行流通。衡陽市超市發展較為發達,對農產品流通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作為主要流通渠道的農批市場和農貿市場,整體處于較為落后狀態:目前,全市及周邊主要農批市場共19個,市區內僅有西園市場、五一大市場、三得利水果批發市場及桑園市場等4個市場,其中,西園市場占地58畝,五一大市場占地100畝,三得利水果批發市場25畝,桑園市場占地面積不足10畝。這些農批市場不僅面積小、交易規模有限、臟亂差現象嚴重,且處于市中心,發展后勁不足,監管體系缺乏;同時,也缺乏有實力的經營主體對相關市場進行有效統合和引導,政府動力機制不夠靈活,統一、正規、專業的農產品經營管理機制尚未形成;自主形成的市場環境不良競爭較為激烈,市場發育慢,輻射能力弱,與區域經濟發展及物流區位條件嚴重不相匹配。
多數品類受外地市場輻射,本市農產品輻射能力差
衡陽市農產品生產與流通存在明顯不對等。從流通品類看,衡陽市是糧油生產大市,目前由糧食局負責本市的糧食生產供應,已建成依賴鐵路系統的衡陽糧食批發市場,但從東北、湖北等地區調入糧油多,本地糧油產品向外輻射能力弱,有待培育;衡陽市蔬菜主要依靠西園市場和桑園市場進行流通,兩個市場規模小,向外輻射能力弱,且缺乏安全檢測和有效監管手段,供應安全和輻射能力迫切需要提升;本地水果及外地水果則主要通過三得利市場進行流通集散,淡水水產主要由西園市場承擔流通中轉功能,本地副食品主要由衡州大市場和五一市場承擔流通集散功能;歸其原因,仍是由于缺乏規模以上的經營主體和具備輻射能力強的流通平臺,導致一方面,本地農產品生產豐富,產量遠大于市場消費剛需,但無法保障全市周年穩定供應,市場消費對外依存度較大;另一方面,農產品流通對外輻射能力弱,本地農產品外銷力度不強,滯銷嚴重,作為“魚米之鄉”的生產大市,農產品流通瓶頸現象嚴重。
農產品流通方式傳統
衡陽市農產品流通主體為農批、超市、農貿,農批承擔集散功能,農貿市場為主要終端載體,現有農批市場仍以現金、現貨、現場交易的“三現”為主,交易方式傳統,交易基礎設施差,尤其隨著衡陽市主城區的擴張,現承擔主要流通功能的農批市場、農貿市場均位于城市中心區,市場環境與城市發展不協調。
冷庫設備少,流通過程冷鏈化程度低
全市用于農產品流通的冷庫僅2.2萬噸,且待搬遷,待建冷庫約4萬噸;衡陽農產品流通中冷鏈處理的主要為水產、部分肉類、部分水果。
在未來,構建衡陽市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僅可適應農產品流通信息化、冷鏈化、集約化經營發展趨勢,保障區域農產品的穩定供給和質量安全,還可有效引導、幫扶區域發展現代化農業,使之成為一站式解決衡陽市乃至于周邊地區1000多萬噸農產品出路的重要載體,對實現產銷有效對接,扎實推進三農工作,帶動新農村建設發展,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利于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通過基地采購,信息發布,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建設,打通“大生產+大流通”全產業鏈,引導周邊地區農產品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現代化、產業化、標準化的農業種植管理,生產標準化產品。
利于突出衡陽的區位和集散優勢:可發揮區位優勢,順應現代農產品信息化、冷鏈化、集約化經營發展趨勢,與衡陽市建立產地預冷倉、線上銷售平臺、物流渠道等緊密聯系,解決信息閉塞、運輸難、保鮮難等農瓶頸難題,帶動貧困區形成集經營、流通、售銷、融資于一體特色產業鏈條。
利于地區優質農產品推廣:衡陽市具備綠色農產品生產優勢,產業園可有效對接當地優勢資源,通過個性化策劃包裝、宣傳,迅速將特色農產品推向全國,提高其附加值。
利于統合農產品集聚銷售:可有效統合周邊城市市場,對接珠三角終端市場,集聚衡陽市的農產品,完善農產品生產和物流供銷渠道,形成集中推介銷售優勢,打響個性化品牌。實現引導、幫扶區域發展現代化農業,使之成為一站式解決衡陽市乃至于周邊地區1000多萬噸農產品出路的重要載體,對實現產銷有效對接,扎實推進三農工作,帶動新農村建設發展,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農產品流通體系發展建議:
1、構建一體化供應鏈管理平臺。要徹底改變衡陽市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產銷對接難,農貿市場及農批市場規模體量小、綜合輻射能力弱等問題,建議當地政府加強規范農產品流通組織和監管,充分發揮衡陽市區位交通和產業基礎優勢,重點引進綜合實力強、責任和使命感強、與銷地市場緊密聯系的現代化農產品流通運營企業,整合發展現代化農產品流通平臺,創新商業運作模式,通過農產品與珠三角及長株潭終端市場的有效對接,逐步建立信息化、安全、可控的農產品供應鏈一體化衡陽模式。
2、規范嚴格的農產品質量把控。規范農產品流通制度,建立交易主體資格準入制度,對作為交易主體的企業、經銷商、代理商等進行資格認證和登記造冊,監督其行為,并將優先對當地農產品實現市場引導。建立交易準入和質量追溯制度,嚴格執行場廠掛鉤、場地掛鉤,對進入市場農產品按照相關質量標準進行檢測,進行追溯管理,將檢測結果及產地信息輸入數據庫。
3、打造全程信息化的農產品智慧物流。綜合應用互聯網、大數據、標準化等技術,實現園區管理、農產品加工、保鮮倉儲、物流配送等全程自動化、可視化、可控化、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打造集綜合服務中心、信息化管理平臺、倉配一體化平臺、第四方物流平臺、金融服務平臺在內的農產品智慧物流園區。
4、引導農產品創意策劃。通過流通體系構建引導形成一批包裝設計、品牌營銷、產品策劃開發、新品種展示推廣等方面的創意產業,借助流通平臺資源、信息匯聚的優勢,為衡陽市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提供有關的創意策劃服務對接,全面帶動當地農業轉型升級。
作者簡介:譚俊,出生于1985年,于2004年畢業于暨南大學理工學院;2008年起任職于廣東省農科院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研究所,從事農業區域經濟研究、農業園區規劃、項目可行性研究等工作。曾主編《深圳市現代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梅州市五華縣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梅州市蕉嶺縣精致高效農業發展規劃》、《湛江市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申報書》、《佛岡縣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實施方案》等近百個項目規劃及立項申報;目前任職于廣墾辰禧國際農產品物流投資有限公司,為投資發展部項目經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衡陽通訊雜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