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農業供給結構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優質安全農產品的需要。可以看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生態轉型,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產地環境質量、優化農田生態功能。“中醫農業”是傳統農業精華與現代高新技術的集成創新,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高效特色生態農業,發展“中醫農業”必將有利于促進農業供給側生態轉型。
農業是與動物、植物以及諸多其他生物打交道的生態產業。所謂“中醫農業”,就是將中醫原理和方法應用于農業領域,達到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中醫農業”可以有效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滿足人們健康發展的需要。可以看出,“中醫農業”能夠突破常規農業的瓶頸,是農業供給側生態轉型的特效途徑之一,能有效提供優質安全農產品。
“中醫農業”的技術體系
“中醫農業”技術可分為三個方面:
(一)基于中草藥配伍原理生產農藥獸藥、飼料肥料以及天然調理劑。
目前,這方面已經研制成功的產品已廣泛應用于水果、茶葉、水稻、瓜果和蔬菜等種植業和養羊、養牛、養豬、養雞、養魚等養殖業。例如,植物保護液既可以提供作物營養,又可以防控病蟲害,其有效成分為全新的生物活體,可以使作物恢復到健康生長狀態,減少有害生物對作物的侵害,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力和調節作物健康生長的作用,能增強作物的抗逆性,達到優質、高產的目標,連續使用不會產生抗性,不破壞生態環境。
(二)基于中醫健康循環理論集成生態循環種養技術模式。
例如動植物生態鏈環轉化技術將全域營養源經過多重生物轉化,借助多種生物體自身純天然的生物降解、合成、富集和沉積作用等,轉化形成綜合營養素體系。再如,應用新型高效活性生物技術生產無激素、無抗生素的生物飼料進行畜禽養殖,加上農業廢棄物秸稈膨化發酵飼料的配合喂養,可以形成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種養良性循環高效模式。
(三)基于中醫相生相克機理利用生物群落之間交互作用提升農業系統功能。
當前,大面積單一作物種植是造成農田病蟲害和土壤養分失衡的主要原因。通過帶狀種植,既不影響機械化操作,又可以實現農田生物多樣化并提升農業系統功能,從而達到減輕病蟲害、自然培肥土壤的目的。目前,“中醫農業”基地在這方面有成熟的模式。例如,在安徽黃山“中醫農業”基地的茶園里,采用喬灌草立體種植,利用動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驅蟲、殺蟲、引蟲、吃蟲;茶園種植的草本植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夠抑制雜草生長,無需使用除草劑;利用茶葉的吸附性和喜歡適度遮陰特點,種植花香、草香、果香植物為茶葉增香,又可以為茶樹適度遮陰,為茶樹創造一個適宜的健康的生態環境。
“中醫農業”可以從多方面促進農業供給側生態轉型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認為,要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必須把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作為“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之一。“中醫農業”在這方面可以大顯身手,通過以優質、安全、綠色為導向,促進質量興農;可以為農業經營主體創造申請“三品一標”認證的關鍵條件,從而推進農產品商標注冊和品牌保護;可以帶動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推行農業良好生產規范;可以避免農獸藥殘留超標特別是養殖業濫用抗生素治理,杜絕違禁超限量使用農獸藥、非法添加和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行為。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開發和應用藥食同源食品,并加強現代生物和營養強化技術研究,挖掘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和特殊醫學用途食品,這些都離不開“中醫農業”的技術體系和應用模式。“中醫農業”除了能從根本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外,還有兩個重要作用,一是提供功能性農產品,二是提高中藥材的質量安全。這兩方面的作用在全國各地“中醫農業”的實踐中都得到了驗證,例如通過中醫農業技術生產出來的水果、茶葉、水稻、瓜果和蔬菜以及畜禽產品在保健功能方面已得到了消費者的一致認可;至于中藥材質量安全方面,“中醫農業”能避免化肥農藥對中草藥的污染,可以明顯提高中藥材的藥性,還原道地本味,如果再加上與多倍體科技的結合,還可以使得中草藥藥性成倍增加。從某個角度來講,用化肥農藥生產出來的中草藥已經給我國的中醫帶來了較大影響,換句話說,用“中醫農業”方式生產出來的中草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國傳統的中醫寶藏重放光彩。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還強調“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須通過“中醫農業”這一農業生態轉型的有效途徑,推進農業清潔生產,用新型肥料和農獸藥替代化學肥料和農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同時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大力推行“中醫農業”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加快畜禽糞便、秸稈和其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就像人一樣,循環系統如果出現了阻塞,人就不會健康。同樣,“中醫農業”的關鍵之一是生態循環,這個循環系統如果不能暢通,農業也不可能健康可持續發展。很多地方都在“有鼻子有眼”地發展農業,但這些農業的發展是否健康,不能看外表有多現代化和高大上,更要看它的循環系統是否有問題,例如,秸稈是否循環利用了,畜禽糞便是否循環利用了。如果做好了生態循環農業的文章,農業的循環系統健全了,農業就會健康發展。
“中醫農業”是一個既古老又嶄新的領域,需要我們在傳承傳統農業科學精髓的基礎上,融入現代高新科技,進行傳統科技與現代科技的集成創新和跨界融合。目前,發達國家在這個領域已領先我們一步,尤其在植物性農藥方面。我們一定要趕超發達國家,加快步伐發展“中醫農業”,逐步擺脫化學農業的困境,大幅度提高病蟲害綠色防控水平,有效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全面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讓人們真正得到放心的食物供給。
作者系中國農科院資源環境經濟與政策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農民日報 2017年04月2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