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共中央把扶貧開發提到了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戰略高度,對脫貧工作關注力度之大、投入精力之多、政策實施之實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觀點、新要求,對于銀行業尤其是農村金融機構而言,更是提供了利好的發展機遇和嚴峻的經營挑戰。
一、把握好扶貧開發總目標
一是堅持造血為主、輸血為輔。“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注重開發式扶貧,強化“造血”功能,真正使銀行扶貧資金成為農村貧困人口經營發展的“啟動金”,而不只是作為其暫時緩解生活拮據現狀的“救濟糧”。當前,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時期,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也系于精準。
二是堅持綠色扶貧、生態為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更加注重扶貧開發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更加注重脫貧攻堅與可持續發展相互促進。優化布局助農貸款投放結構,積極鼓勵、支持、引導扶貧對象發展以綠色蔬菜種植、畜牧養殖、生態觀光農業等為主的產業項目,有效實現產業脫貧和生態建設“兩不誤”。
三是堅持內外統籌、合力攻堅。信貸扶貧對接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阻力,應學會充分借助政府在市場資源配資中的主導作用,善于借勢、善于造勢、敢于做事、敢于成事。同時,內部著力完善資金籌措、資源整合、利益聯結、監督考評等政策措施,充分調動轄區各支行參與扶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舉全行之力,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脫貧攻堅大格局。
二、算明白信貸投放經濟賬
既要算清總賬,又要算清明細賬。在扶貧對象考察過程中,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應有總賬,厘清擬扶助對象總戶數、需求資金總數、符合條件戶數等數據,通過劃分居住區域、初評貧困等級、了解扶助方向等形式掌握扶貧工程總況。同時,還應搞清楚每戶家庭致貧的明細賬,詳實調查,摸清底數。
既要算清收入賬,還要算清支出賬。在核實扶貧對象經濟狀況時,不能簡單以收入判斷其貧困狀況,在算清貧困戶總體收入的同時,也應查證造成其支出性貧困的具體原因。例如,對于家庭開銷并不大,但苦于無經濟來源的貧困戶,重點關注其項目發展意向及規劃,逐步落實可行性;對于家庭年均總收入為一般水平,但因開銷較大導致入不敷出的貧困戶,重點關注其資金流向,考察其資金投放渠道的合理性或資金回籠的可能性,細致分析貸款風險因素。
既要算清靜態賬,又要算清動態賬。不能僅根據扶貧對象一時的改善變化來判定其是否符合貸款條件,應著眼長期、兼顧過去,綜合考量預測其前后3-5年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通過貧困戶的動態變化監測與管理,做好扶貧開發工作。
三、挖掘出精準脫貧著力點
遵循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靈活施策,重點扶持門檻低、市場穩、風險小、見效快的產業扶貧項目,支持農戶發展特色種養產業,加大對鄉村旅游扶貧、農村電商扶貧、光伏扶貧等方面工作力度。爭取推動每個貧困村形成1-2個特色產業,每個有勞動能力、有致富愿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都有1個增收項目,讓盡可能多的貧困群眾真正脫貧致富。
(一)發展特色產業扶貧
一是優化調整信貸投放結構。緊密跟隨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針政策指引,重點扶持低耗水、低耗能的循環農業或高附加值特色種植業。立足于當地本土資源和種養習慣,支持貧困村、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水果、有機蔬菜、谷物雜糧、中藥材、食用菌、休閑觀光旅游等特色產業項目。
二是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大力支持農村貧困人口集中區域培育龍頭企業、農業園區、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方式,支持引導更多農村貧困戶加入產業化經營鏈條,讓農戶“進會、入社、上鏈”,使每個有勞動能力并適宜在當地發展的農村貧困戶至少加入一個合作組織。通過對吸納農村貧困人口就業30人以上或帶動農村貧困戶10戶以上的各類經營主體給予在授信額度、貸款利率、擔保條件等方面優惠條件等手段,鼓勵其以參股、合作等方式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逐步形成以合作制、混合所有制為主導的產業化經營體制。
(二)推進農村電商扶貧
根據濟陽縣“十三五”攻堅脫貧規劃,到2018年,扶持6個鄉鎮建立電商服務體系,基本實現鎮村兩級電商服務機構全覆蓋,60%以上的貧困村建立服務站點,開展電商服務,基本實現“三有一能”的目標,即縣有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鎮有電子商務服務站、村有電子商務服務點,貧困村能通過電子商務購買日用消費品、農資產品以及銷售當地特色產品。作為縣域支農主力軍,濟陽農商銀行將依托縣級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加強對在鄉村設立服務網點的快遞物流企業信貸優惠扶持力度,助力發展面向鄉村的“草根物流”。同時,結合山東農商銀行智e購網上商城推廣運行工作,吸納優質商戶資源入駐,逐步激發平臺物流、資金流和產業鏈的聚合效應,整合線上和線下兩個市場,積極對接政府和農戶需求,以貧困地區具有濃厚地域特色又新鮮有保證的農副產品為主打,搭建銀行電商快車,打通農產品供銷渠道,實現金融電商精準扶貧。
(三)探索鄉村旅游扶貧
依托于政府提供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財政資金入股等惠農政策支撐,農村金融機構可探索按比例參與政府貼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或是嘗試施行“投貸聯動”的信貸資金投放形式,扶持農村貧困人口集中區域和貧困村因地制宜發展農家樂、采摘園、開心農場、農耕體驗、垂釣樂園、休閑農莊、旅游產品制作等特色產品,力爭實現“一村一品”,集中優勢資源開發一批知名度較高的示范帶、示范村、特色產業園區,“能富起來的先富起來,能脫貧的盡快脫貧”,然后引導培育起來的新型經營主體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將更多貧困戶吸納入經營鏈條,以片帶面、連面成域、星火燎原。
(四)幫扶貧困人口就業創業
一方面,推行生源地助學貸款扶貧。繼續落實一次申請、分期還款、財政貼息的助學扶貧貸款,首先保障貧困家庭學生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權利,讓其“有學上”;貸款資金主要用于解決學生學費、生活費、住宿費等基本開支,排除其在求學深造過程中的后顧之憂,讓其“上好學”。于大處著眼,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于小處而言,貧困學生更是整個貧困家庭的寄托和依靠。生源地學生整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對當地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均有著厚積薄發的強勁勢頭和儲備動能。
另一方面,扶持貧困生就業創業。扶持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鼓勵和支持貧困家庭學生自主創業。借助銀行與企業溝通互聯的交流平臺,充當“中間橋接”角色,遴選優質就業崗位,組織存量貸款企業聯合開展專場招聘會,優先推薦家庭條件較差、學習能力強、道德素質過關的貧困畢業生,在有效縮減貸款企業的招工成本的同時,為貧困學生提供便捷就業渠道。
作者系山東濟陽農商銀行董事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金融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