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過近十年的觀測研究發現,實施秸稈覆蓋還田的黑土地,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40%,耕層有機質含量增加近13%,每立方米蚯蚓的數量是常規壟作的6倍,每年每公頃可減少風蝕量800多噸。(人民日報6月19日)
吉林省在推廣“秸稈還田”技術,不僅增強了土地的肥力,而且減少了群眾肥料的投入,增加了群眾的收入,其成功的經驗在于政府的不斷投入和科技的推廣,其經驗可歌可贊。
“秸桿禁燒”成為基層政府難解的課題。很多農村地處丘陵山區,大型收割機械推廣困難,在大氣治理又明文規定不允許焚燒秸桿,故基層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忙于秸桿禁燒的宣傳和查處,結果事與愿違中出現了吃力不討好的現象。因為只堵不疏,群眾又沒有處理秸桿更好的辦法,只能在三更半夜偷偷焚燒秸桿,被上級巡查時發現,結果是基層干部被處理,群眾被罰款,造 成了干群關系緊張。因為基層政府在處理秸桿禁燒上也沒有更好舉措,也沒有投入的財力。
秸稈還田成為群眾難以逾越的一道砍。吉林大部處于東北平原上,有利于機械化的耕作。然而處于廣大丘陵地區的農戶,土地極為分散,不利于機械化耕作,又不利于運輸。在大氣治理中禁燒秸稈,收獲后的秸稈被群眾堆于地角田邊,既成為了森林防火的重要隱患,又成為暴雨沖刷堵塞防洪渠道的幫手。也許有人要問,群眾為何不用土壤覆蓋法制肥,因為大春收種時間短,且田間管理任務重,加之農村都是老年勞動力,耕種土地都是粗放是經營,哪還有精力去處理秸稈呢?因而如何推廣秸稈還田技術不僅是丘區群眾難以逾越的一道砍,更應引起各級政府的思考。
借鑒吉林經驗,綜合施策,加大政府的投入和技術推廣力度,是破解“秸稈還田”的當務之題。吉林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要處理好秸稈還田既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又要靠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等重大技術,解決群眾耕種和秸稈還田中的技術難題。通過政府整合農業項目的投入,維修新建田間道路,便于機收機種;發展適合丘陵山區的小型戶用農業機械,既適合耕種又利于機收和秸稈還田;同時提高農機補貼的額度,加大農機技能培訓,引導農戶購買使用小型農業機械,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減輕勞動強度。同時落實獎補政策,加大相關飼料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大秸桿的回收利用,破解秸稈圍田圍地的難題。
其實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等重大技術,科學推進“秸稈還田”,促進土地持續發力,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不僅群眾歡迎,更是各級政府破解的難題。
(作者單位:鹽亭縣委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