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干部工作座談會上,來自基層的幾位同志坦誠道出心聲:“基層工作壓力大,待遇低,不受人待見”“同城里比,基層生活條件是差不少”“在基層苦點、累點倒也沒什么,最怕的還是沒有多少發展機會和希望”……現實中,工作壓力大、生活條件差、發展空間受限,往往阻礙著人才向基層流動。(8月9日 《人民日報》)
多年來,作為“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鄉鎮干部不僅工作條件差,付出的辛勞多,得到的報酬少,而且很少受到干部政策的眷顧,沒有什么發展空間和機會,常常使鄉鎮干部覺得“政治上沒奔頭、工作上沒干頭、思想上沒盼頭”,以致一些鄉鎮干部工作積極性不高,甚至埋怨較多。一些雖有志于農村工作的青年干部也由于看不到發展的希望,也都不愿長期留在基層,只把基層當成工作的跳板,從而使農村基層組織事業后繼乏人。
基層鄉鎮作為打通群眾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聚集了扶貧、拆遷、低保、環衛、信訪、維穩、安全、教育等各方面的工作,處在直接與群眾打交道的位置,是服務群眾的直接承擔者和服務群眾的主體。加強和改進基層干部工作環境,充分調動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是國家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需要,是戰勝脫貧攻堅戰的需要。所以,筆者認為,關愛鄉鎮干部,既要給“面包”也要給“機會”,從工資待遇上和晉升機會上關心和愛護基層干部,逐步營造有利于基層干部的工作、生活和成長環境。
一方面關愛鄉鎮干部,要多考慮“面包”,提高干部待遇。要適當提高鄉鎮干部待遇,逐步改善工作條件、優化生活環境。結合本地實際,適當提高鄉鎮干部的政治、經濟待遇,在生活上、工作中多給予關心和照顧,尤其在干部人事調整中,對一些綜合素質高、群眾基礎好的年輕鄉鎮干部,要優先提拔任用。對一些在同一崗位或長時間在鄉鎮任職的干部要相應地給以一些優惠政策。例如在現有工資基礎上,適當增加邊遠津貼、交通補助、加班費等,切實提高鄉鎮干部的經濟待遇,幫助解除后顧之憂。
另一方面關愛鄉鎮干部,要拓寬晉升機會,建立激勵長效機制。加大對鄉鎮干部的提拔使用力度,對工作表現較為突出的鄉鎮黨政領導干部,要縮短提拔周期。在同等條件下堅持“三優先”,即有鄉鎮工作經歷的優先提拔使用、鄉鎮工作經歷時間長的優秀提拔使用、有偏遠鄉鎮工作經歷的優先提拔使用。同時,對思想政治素質高、“雙帶”能力強、群眾反映好的年輕村干部,積極推薦進入鎮級“兩代表一委員”,讓他們積極參與重大事項的決策管理,積極推薦優秀村干部進入公務員隊伍,充分調動了廣大村干部工作的積極性。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