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廣闊的農牧區,隨處可見與農民兄弟一起挽起袖子收莊稼、坐在炕頭聊家常的干部,這是新疆“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駐村工作隊隊員的身影。2014年新疆開啟新時期大規模干部駐村活動。3年多來,27萬名黨員干部扎根基層,傾聽群眾意見,落實惠民政策,建強基層組織。如今,廣大農牧區人心齊了、錢包鼓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人民日報》9月20日)
這則題為《聚村頭 進地頭 坐炕頭》的報道,詳細地介紹了新疆干部駐村活動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效,給脫貧攻堅中的駐村工作提供了現實版的“工作指南”。村頭、地頭、炕頭是駐村干部的辦公室,收莊稼、聊家常是駐村干部的工作內容,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是駐村干部工作的目標。這里的“三頭”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接地氣的工作,是與百姓心貼心的工作。作為駐村干部,只要把這“三頭”行動落到了實處,還愁百姓不“買賬”,還愁群眾不齊心嗎?
在當前這場規模空前的脫貧攻堅戰中,我們的廣大黨員干部拿出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與老百姓結窮親,長時間奮戰在田間地頭。特別是各級選派到貧困村扛起脫貧大旗的“第一書記”,更是鏖戰村野,連那些看家的狗不會咬了。那些“狗不咬”的第一書記,連狗都對他都熟悉了,何況人乎?有人認為,“第一書記”就是顆“過天星”,干兩年一拍屁股走了就是,至于脫貧是否“兜底”,就與他無關了。其實不然,無論是“第一書記”還是駐村干部,沒有點民生情懷肯定是干不好工作的。
說到這里的“三頭”和“狗不咬”,就聯想到了曾在媒體上看過的一些另類報道來。有的地方為了迎接上級對于脫貧攻堅的突擊檢查,要求具體的幫扶責任人要去“教會”幫扶對象,諸如第一書記是誰?駐村干部是誰?農技員是誰?幫扶人是誰?……這一系列的問題要像小學生背誦課文一樣背熟,在檢查組面前才能“順利應答”。說實話,對于鄉村那些與駐村干部們一直沒有見過或見面次數太少的老人家,怎么會“背誦”出領導干部的名字呀!如此的要求,真的有些為難我們的貧困戶了。
話又說回來,如果我們的駐村干部們都能聚村頭、進地頭、坐炕頭,那還用得著去“教”,去“背”嗎?當然,這里的“三頭”也不是“點到為止”,如果每次入村,僅限于在這“三頭”走走看看、說說聊聊,沒有辦多少實事,沒有讓群眾提高生活水平,即使和百姓熟絡得“狗不咬”了,依然不能說就是合格的駐村干部。為此,新疆的模式值得借鑒。他們做實民生工程、轉變干部作風、拓寬致富渠道,繼而增強地方發展的“造血”功能,讓百姓在奠定了堅實基礎的前提下脫貧,那才是“真脫貧”。
“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不來到村頭、地頭、炕頭,怎么能說自己駐了村?怎么能讓百姓記住你?那洋洋灑灑的脫貧心得、總結怎么寫得出來?駐村干部,不妨“找點時間,找點空閑”,多到田間地頭走走,感受淳樸民風,呼吸清新空氣,嗅出泥土清香……這樣,你就會覺得自己是多么的幸福。駐村干部們,關注“三頭”,落實“三頭”,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誠贏得民心,脫貧就不再是“資料”,迎檢也不再是“背誦”!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