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調研叫‘搭臺唱戲’,事先打好招呼,然后按照約定的路線圖,幾點幾分到哪里,參觀什么、聽誰介紹、停留多長時間,幾點幾分離開,前往下一個地方,聽誰介紹,都有完備‘腳本’。”西部某縣的一位基層干部表示,這種調研,看到的往往都是一片鶯歌燕舞。(12月17日 《人民日報》)
調研,是調查研究的簡稱,尤其是在問計于民、知政失等過程中,這是屢屢用到的方法。在調研過程中,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真實、客觀的調查數據,才有對問題的掌握,進而才能通過科學的研究,做出正確的決策。換句話說,調的目的是在掌握真實情況,調是研的前提。
然而,調研演變成了有“腳本”的劇本,一切被精確安排好,所謂的“民”不過是演員,所謂的“草野”也不過是舞臺而已,這當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問計于民”“知政失”。基層政府或單位如此費盡心思地對調研“搭臺唱戲”,其背后的沖動在于,向上級展示其政績。出現這樣的沖動,其實并非不能理解,但是,如果把這種沖動凌駕于調研的本原目的上,這就是“形式主義”的作風問題。
“腳本”是基層的遮羞布,遮住了工作中的不足,遮住了不好看的一面,同時,也遮住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正是基層這種“報喜不報憂”的“腳本”心態,才讓調研的形式主義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調研中的“腳本”就如同拍戲中的劇本,導演是基層的領導們,主演是下來調研的領導們,而一大批基層干部和老百姓則成為了群眾演員,在事先預排好的劇本中,上級領導看到了自己想看的東西,而基層的領導們也展示了最想展示的東西,基層的干部們也如釋重負,自己的辛苦準備總算沒有白費功夫。
打破預設“腳本”式套路,就要摒棄“邀功”心態,樹立問題意識,不怕暴露問題,亦不上綱上線,實事求是地分析,共同研究思考解決問題;更需倡導嚴實作風,將日常工作做實做細,克服“點好面差”的困局;也需樹立自主調研的意識,輕車簡從、走村串戶,多隨機看看。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興仁鄉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