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項規定提出要改進調查研究。記者采訪發現,當前各級領導干部下基層調研更勤了,調研現場張貼懸掛標語橫幅、鋪設紅地毯等現象已很少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個別地方,一些調研出現形式主義苗頭,且日益成為基層新負擔,人們畫像:就像葫蘆掉到井里,好像深入了,其實還是浮在表面。(新華網 12月5日)
基層調研,本應是了解情況和著力發現問題、幫助破解難題的過程,但在部分地方的實際操作中,儼然已成了“假深入”的作秀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時報》曾經刊文提出,調查研究工作不僅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這就是說調查研究一定要撲下身子,真正尋找問題,然后拍板決策。而不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道聽途說、作風飄浮,讓下基層調研成了“秀基層”,一陣風來,一溜煙去,看似熱熱鬧鬧,但是卻效果甚微。更不要做表面文章,只重形式,不重效果,不解決實際問題,只聽好的,不聽差的,對真實情況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這種失去真實性的調研,勢必造成錯誤的判斷。
調研出現形式主義苗頭,且日益成為基層新負擔。從報道中我們看到一些地區成為“被調研明星鄉”,一年500多批次領導來調研,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撥領導前來調研。有的地區最多的一天可接待五撥、6位廳級領導來調研。有的地區幾撥調研題目幾乎一模一樣,出現調研“撞車”。上級領導來調研了解基層情況,推動工作開展,這對基層原本是好事,然而,在個別地方,一些領導干部下基層調研正日益演變為基層干部群眾的一大負擔。
這些求教變指導,仿若“欽差大臣”式調研;人到心不到,“蜻蜓點水”式調研;不愿雪中送炭、只想錦上添花,“嫌貧愛富”式調研。其不良影響不僅僅在于形式主義本身,更嚴重的在于這種調研還直接或間接影響調研后的科學決策,損害群眾利益,影響地方發展,有的甚至影響中央決策部署的貫徹執行。少數地方領導干部把下基層調研,只當做決策前的一個走過場程序。
這些形式主義苗頭,產生了新的形式主義惡果,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必須不折不扣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真正把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形成“接地氣、聽實話、有實效”的調研新風。應注意調查研究應以群眾為師,要善于跳出“包圍圈”,與群眾零距離接觸,撤掉“過濾網”,聽到的是原汁原味的鄉土話,脫去了“外包裝”,看到的是不加粉飾的現場,移開了“攝像頭”,感知的是群眾的真實情緒。應與群眾做朋友,只有置身這樣的情境中,真話才能聽得到,問題才能把的準,招數才能謀的實。
(作者址地:四川省綿陽市)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