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四年時間,盤谷村黨支部聚民心、集民智,帶動本村群眾種植茶葉1260多畝,建成面積約110畝的村集體茶園。2017年茶葉年總產值52萬元,其中村集體年收入6.3萬元,全村人均年收入連跳升至8000元,茶產業正逐漸成為幫助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人民網-廣西頻道 01-15)
廣西賀州市平桂區盤谷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從本地傳統產業中培植了茶產業,不僅壯大了集體經濟,也為貧困群眾構筑了持續增收的路徑。這一經驗值得推廣。
脫貧攻堅實施以來,各地在培育當地農戶致富產業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一些地方探大求全,求新求洋,重復發展產業,并且無龍頭企業和基地的支撐,加之產品不成規模,致使其產品一上市就滯銷,還受到資金、項目技術等瓶頸問題的制約,也未能讓地方群眾走出增產不增收的怪圈。
扶貧產業要立足挖掘本地資源。其實,貧困地區群眾在依托本地獨特的自然資源中,培植發展了一批傳統產業,只是規模小、缺乏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未能形成拳頭產品,故未打開市場銷路。然而盤谷村以黨建引路,打破了依靠上級資金、項目、技術制約的瓶頸,發掘自身資源優勢,采取黨員示范,“擴源增收”工程、回引工程等,促進了茶產業成片發展,并成立茶葉生產合作社;成立技術服務團隊,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解決了群眾怕種、不會種和銷路難的問題,從傳統產業中培植了群眾持續增收致富的拳頭產品,讓群眾走上了致富路。
生態產業大有可為。貧困地區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獨特,所生產的無公害產品深受市民的喜愛。因而,基層干部用好黨的十九大報告給出了“鄉村振興”20字方略,農村土地承包期再往后延長30年等政策禮包,黨的農村工作會議又為“三農”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緊扣貧困地區實際,從群眾的發展意愿入手,從傳統產業選取一至二個市場前景好、有增收支撐能力的產業,通過合作+農戶的模式連片發展,同時成立自己的技術服務隊伍,為群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在對接城鎮市場中培育自己的經紀人、建立電商店,在線上線下銷售培育自己的優勢品牌,實現地增產、產品增效、群眾增收。
思路決定出路。因而基層干部在推進脫貧攻堅向縱深發展中,創新扶貧產業的發展方式,消除等靠要的思想,立足本地資源,從傳統產業中掘金,連片發展形成自己的拳頭產品;同時利用豐富的林地,發展林下種養殖,如土雞、土鴨、土鵝、土豬等,并依托基地發展農家樂,以創業帶動就業,在對接城市市場中拓寬產品銷路,構建特有的致富增收產業,才能實現群眾脫真貧、真脫貧。
(作者單位:鹽亭縣審計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