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二孩開放之后,生育率并不如此前預計的理想,但在鄉村,年輕人的生育意愿仍普遍較城市更高。另一方面,鄉村年輕人進城的意愿同樣強烈,剛剛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鄉村人口進一步減少。那么,在未來,三孩政策開放之后,會對鄉村產生怎樣的影響?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啟臻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幾十年中,鄉村的衰敗,鄉村人口的流失,更多是生產方式、觀念等變化所致,三孩政策,對鼓勵鄉村年輕人生育有一定的作用,但僅靠這一政策,很難產生奇效”。
鄉村生育意愿仍較城市更強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生育率僅有1.3,朱啟臻認為,三孩的開放,和生育率下降、老齡化加深等現象有關,“一般來說,社會越發達,人們生育的意愿就越低,這也符合社會發展的一般趨勢。在我國也是如此,但同時,生育率下降,老齡化加深,也會對社會的發展帶來更大的壓力和負荷。在過去,二孩開放之后,生育情況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很多年輕人連一孩都不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政策進行調整,也是必然的結果”。
相對于城市中越來越多的丁克、不婚主義者,在鄉村,觀念的變遷顯得更慢一點兒,朱啟臻說,“從傳統看,過去人們講究多子多福,傳宗接代是一種責任,直到今天,鄉村的年輕人,生育意愿仍普遍高于城市。從這個角度看,三孩放開,對鼓勵鄉村青年生育,可能會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地方,還有生男孩的想法,那些生了兩個女孩的家庭,可能就想再生一個”。
在過去,鄉村凋敝、空心化現象一直被普遍關注,那么,三孩開放,是否有助于扭轉這一局面?對此,朱啟臻認為,可能難有起效,“鄉村的空心化是諸多因素造成的,比如生產方式的變化,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擺脫農業勞動,開始離開鄉村,轉向其他領域。再如,年輕人向往城市生活,大規模向城市流動,這使得鄉村的常住人口中,老齡化非常嚴重。這些問題,很難通過一個政策改變。很可能,多生育出來的孩子,未來還是會流向城市,而不是留在鄉村”。
穩定的家庭農場,或能留住鄉村人才
近年來,我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其中,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部分。如何才能在鄉村留住人才、扭轉年輕人進城,老年人留守的現狀?
朱啟臻認為,這需要一系列的政策配套,“留住人,尤其是留住年輕人,就要營造適合年輕人發展和發揮的環境。在過去,農業生產的特點決定了男性是主要勞動力,因此家庭中要多生男孩。但現在,很多地方的農業生產都機械化了,一個電話,播種機、收割機就來了,不需要體力勞動了,鄉村又沒有更多的產業以供就業和發展,年輕人自然要進城。在未來,我覺得,可能還是需要更多生育政策之外的政策來配合,比如穩定和促進家庭農場的發展,一個穩定的家庭農場,應該是可以代代相傳的,年輕人可以繼承父母的農場,那么他們自然會留下來。同時,因為女孩子往往要嫁到別處,很難接管農場,家庭農場的經營者可能更愿意生一個男孩子,這樣生育意愿也會變強”。
發展新的鄉村產業,加強新型經營主體隊伍的建設,讓年輕人在鄉村有更多創業、就業的機會,才是人才振興之路,朱啟臻說,“這不僅對改善鄉村空心化、老齡化有益,也對保障我們的農業生產、糧食安全有重要的意義”。
觀念改變,是增強生育意愿的基礎
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其中,配套支持措施引發了普遍關注,究竟哪些措施可以支持生育率的提升,可以讓年輕人愿意生育更多的孩子?
不少觀點認為,教育、養育、醫療等成本的提升,是當代年輕人不愿意多生育的重要原因,多生一個孩子,就意味著更高的生活、養育、教育成本。但朱啟臻認為,成本并非生育意愿低的核心因素,“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只是外在的表象,事實上,當前,很多富裕的家庭,也只是生一個。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心理、價值觀念的變化”。
從多子多福,到只生一個好,過去數十年中,國人的生育觀發生了巨變,朱啟臻說,“在傳統社會,生育是一種責任,尤其是對家庭的責任。但在過去幾十年中,這一觀念被不斷地弱化、淡化,人們接受的是‘只生一個好’‘少生孩子多種樹’的觀念。在今天,想要提高生育率,還是要從觀念上想辦法。當然,僅僅號召是不夠的,還需要從各個領域開始,一點一滴改變人們的觀念。這方面,傳統文化中的家庭責任、家庭文化,對于鼓勵多生是有一定的益處的”。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京報》2021年6月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