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基礎工作,產業扶貧則是脫貧攻堅的根本舉措。易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發展教育脫貧等都需要通過發展產業實現長期穩定增收,沒有產業脫貧,就無法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央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要通過產業扶貧實現3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張家口考察時也提出,“要把發展生產扶貧作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人民日報)
隨著農產品競爭市場越來越了激烈,產業扶貧難度與之增大,村上集體經濟項目發展滯后。原因為何?值得我們深思。自精準扶貧實施以來,地方反映產業扶貧是“五個一批”工作中最難的一項。產業難定向、項目難推進、增收難持續、市場不好找已成為產業扶貧的阻力。根據國家審計署公布的審計結果,在脫貧攻堅工作的“五個一批”中,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最多,主要包括:一是資金使用閑置和違規。二是產業扶貧項目推進緩慢。三是產業項目沒有產生效益,甚至造成損失。四是扶貧項目不精準。五是利益聯結機制沒有落實。
諸多問題在于地方領導不夠重視、政策執行不夠到位、對懂技術專業人士不夠依賴、對市場風險不夠謹慎。處在市場化和國際化的今天,貧困戶甚至一般的小農戶是無法面對市場風險的。通過近幾年的實踐看,產業扶貧如果僅僅是幫助農戶進行種植或養殖一個或幾個品種,多數是不成功的。不僅是貧困戶如此,甚至一般農戶乃至家庭農場都不見得能適應市場的變化,這也是國際上農業發展的一般經驗。在進入精準扶貧新階段,有些地方在產業扶貧中還是延續了以前開發式扶貧中產業扶貧的做法,給貧困戶送種苗、送畜禽等,導致了一些產業扶貧不能產生效益,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對此筆者認為政府要正確引導,讓農戶成為經營主體,培育家庭農場、產業大戶,完善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針對農產品滯銷、“谷賤傷農”、使產業扶貧的惠農、增收機制成為逆向的“傷農”、減收現象,政府要正確利用“互聯網+”,結合市場打造可視農業。同時加強招商引資,引進一些具有影響力、社會責任感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促進貧困戶的增收。引入產業化龍頭企業,主動化解產業化扶貧中的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使貧困戶從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中解脫出來,實現穩定的收入和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穩定的脫貧。
(作者單位:馬爾康市龍爾甲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