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深入推進,不難注意到,大家對扶貧中出現的一些現象的議論也多了起來。這一方面說明,大扶貧格局下社會各界對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日益關注,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很多問題其實也是脫貧攻堅面臨的風險點,要采取針對性舉措加以防范。最大的風險來自產業扶貧。(5月20日 人民網)
從所周知,發展產業是貧困戶增收的重要來源,產業發展起來了,脫貧才有保障。近幾年,貧困村發展產業的勢頭如火如荼,規模化栽種已成一道靚麗風景線。然而,產業扶貧也是“雙刃劍”,產業選擇好,發展質量高,能讓群眾得到源源不斷的收入;反之,搞些小規模、大眾產品,不僅增加了市場的無效供給,導致價格低廉滯銷、爛在地里,不僅難以增收,甚至可以虧本。
近年來,扶貧產業受挫現象并不少見。在西部某縣的一個村莊,當地一直有種植黃瓜的傳統,以前多是零星種點自家吃。在上級號召村民擴大黃瓜種植規模借以脫貧的情況下,老馬和村里很多人都種了黃瓜,都指望著今年黃瓜能增產增收。“去年黃瓜行情特別不好,集中掛果時一斤才三四毛錢,扣除種植和勞動成本,啥也沒撈著;后來價格降到兩毛錢,再后來直接沒人要了,那么多黃瓜自家吃也吃不完,只能爛在地里。”
造成這種原因,主要還是當地干部在引導產業發展時,缺乏市場調研與認真思考,盲目“瞎指揮”,簡直認為有產業就有收入。其實不然,農產業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低質、簡單的初級產品,早已達到了飽和狀態,盲目引導農民栽種,也是不付責任的表現,難以實現脫貧夢。
發展產業,也需防止風險,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走比較優勢的發展道路。要么在現有規模產業上進行創新,引進新品種、加工企業,在延伸產業鏈上下功夫;要么結合當地的土壤、氣候,發展新興特色品種,確保在市場上銷路、有需求。這一切,靠農民自身不行,必需要當地政府進行科學引導,全程幫扶,切實讓產業成為增收的門路,而不是栽種什么,就滯銷什么。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市鹽亭縣司法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